中新社成都2月1日电题:“00后”返乡做灯笼助中国年味扬四海
作者王利文
龙年新春前夕,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开足马力赶制灯笼。出生于2000年的负责人陈俊龙的手机响个不停,对接客商、调度货物、通知物流……年岁不大的他将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
过去一年,上百万只产自金龙镇的红灯笼在世界各地点亮。它们近则挂在川西民居大门前,远则漂洋过海,到达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
1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内,工人正在晒灯笼。 中新社记者王磊摄过年挂红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团圆、兴旺、红火。金龙镇是远近闻名的“灯笼之乡”,独特的灯笼制作技术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陈俊龙的父亲陈洪从“一个灯笼”开始创业,直至年产量达百万只。
串骨架、绷灯笼、拉金条、晒灯笼、做装饰……从小耳濡目染,陈俊龙对做灯笼的十二道工序了然于心。2021年大学毕业后,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回乡探索传统灯笼产业如何搭上电商发展的“快车”。
1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生产车间坝内,工人正在制作灯笼。 中新社记者王磊摄“今年灯笼总订单比往年增加了20万只,电商平台销售额约占总销售额的15%。”不同于父辈们走街串巷开拓市场,陈俊龙致力于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在观察到线上年轻客群喜爱“国潮风”后,他设计出龙元素图案灯笼。2万只龙元素图案灯笼一经推出,很快被抢光。
为满足春节市场供应,去年八九月至今,51岁的工人蒋玉林和工友们便很少休息。“虽然忙碌,但想到我们的灯笼能点亮千家万户,心里很是热乎。”8年前,务农在家的蒋玉林开始到“家门口”的工厂专职做灯笼。由于手脚麻利,她一天最多能给五六百只灯笼拉金条,收入数百元(人民币,下同)。
不同于厂房里的忙碌,车间旁的灯笼展示厅内人头攒动。绚丽时髦的七彩转灯、经久耐用的植绒灯笼、古色古香的仿古宫灯等十几个大类琳琅满目。为迎合消费市场,灯笼产品造型也由单一的椭圆形发展到南瓜形、圆球形等多种形状,还能实现私人定制。
产品创新的同时,金龙镇的灯笼也从2017年起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最令陈俊龙难忘的是一个泰国旅行团,32名游客专程来到厂里,体验传统灯笼制作。“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给了我做大海外市场的信心。”2023年,鸿发灯笼厂非自营出口额约200万元,产品受到多国民众青睐。
1月16日,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金龙镇鸿发灯笼厂内,工人正在晒灯笼。 中新社记者王磊摄随着“节日经济”活力不断释放,金龙镇已有灯笼产业关联企业10余家,年产值达5000万元,上千人参与到灯笼制作中。金龙镇人民政府副镇长郭云川介绍说,依托产业优势,金堂县正与中江县共建金中灯笼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打造成德眉资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样板车间”,用红灯笼增添两地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带动民众增收。
对于传承发扬灯笼产业,陈俊龙有着自己的思考:产品和营销都要创新。他计划推出强装饰性的异形灯笼和灯笼文创产品,缩短旺季瓶颈,同时借力外贸平台,接到更多海外订单。“让‘中国红’点亮世界、中国年味香飘四海,就是我的新年愿望。”陈俊龙说。(完)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35267-0.html(新春见闻)“00后”返乡做灯笼 助中国年味扬四海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我家1个娃,对方3个娃!”一女子晒红包预算,网友热议
下一篇:江西共青城300余人同吃百家宴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