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近日,河南开封祥符区一男子拳打脚踢一女孩,又将女孩推上车的视频被热传。事发原因及二人的关系,引发网友猜测。
8月11日,祥符区城关派出所工作人员回应,视频中的这一幕发生在数日前。经初步了解,二人是当地居民,是父女关系。女孩处于叛逆期,当日不肯回家,才被拖拽殴打。警方已向该男子下达了家庭暴力告诫书。至于男子是否会受到处罚?该工作人员称,目前女孩没提什么要求,“清官难断家务事”。
8月12日,祥符区妇联回应称,二人确系父女关系,未发现男子有长期家暴行为,会定期回访。(据8月12日极目新闻)
网传视频中,男子粗暴地拖拽女孩上车,女孩反抗便遭殴打,而且是拳脚相加,连打带踢了好几下之后,男子才将女孩推进车里。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女孩是不是被坏人绑架了?她还安全吗?
然而,当警方初步证实二人是父女关系,父亲是因为女孩晚上不回家才动手殴打时,部分网友态度反转,竟觉得“叛逆期女孩确实不好管,小树不修不直溜”“这么晚还不回家,肯定是很不听话”“父亲行为虽过激但情有可原”。这种“以爱之名”的宽容,恰恰暴露了部分公众对家庭暴力认知的模糊。
无论孩子多么叛逆,当街拳打脚踢都绝非管教应有的模样。管教的核心是引导,是用理性沟通帮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哪怕有惩戒也应守住底线;而家庭暴力则是借“教育”之名发泄情绪,用暴力摧毁孩子的安全感。法律早已明确,即便是父母,也无权对未成年人实施暴力,《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都为孩子筑起了保护墙,这道墙不该被“为你好”的借口推倒。
更令人忧心的是,派出所工作人员在回应时那句“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话看似是无奈的感慨,实则是对家暴的纵容。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法行为。
尤其是当暴力发生时,执法者更应明确立场:只要涉及伤害,就必须介入。基层执法人员是反家暴的第一道防线,若连他们都抱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心态,法律的威慑力便会大打折扣,受害者的求助之路也会更加艰难。强化反家暴意识,是执法者的责任,也是保护受害者的关键。
值得肯定的是,警方下达家暴告诫书后,妇联已介入持续关注并定期回访。这一举措很有必要,因为家暴往往具有隐蔽性和反复性,一次暴力若未被及时干预,很可能从“偶尔动手”升级为“长期施暴”。相关部门的跟进和追踪,既是对女孩的保护,也是在向家长传递明确信号:暴力没有借口,法律不会缺位。
从网友态度的前后反转不难看出,不少人依然对家暴缺乏警觉,很容易就混淆了家暴与管教的边界。要改变这种认知,需要多方努力:法律层面,要持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让公众明白“打孩子也是违法”;社会层面,要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让父母知道暴力管教只会适得其反;个人层面,每个人都要对家暴“零容忍”,发现线索及时举报,而不是以“别人的家务事”为由袖手旁观。
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的身体和尊严受法律保护。尽责管教也绝不是暴力的遮羞布,唯有法律亮剑、社会共治,才能彻底消除“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观念,让家庭都成为温暖的港湾而非暴力的温床。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53464-0.html极目锐评|男子因女儿不回家对其当街暴打,这绝不是家庭管教该有的样子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