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及市场利好的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市场竞争、大行得天独厚的资金成本优势及金融科技实力,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在“三农”领域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本地乡村振兴发展,唯有坚守支农支小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乡村金融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错位经营发展模式。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发布一系列支持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向“三农”领域倾斜配置信贷资源。但当前由于“三农”本身的薄弱性,银行机构仍面临交易成本高、风险大、盈利低等业务难点、痛点,农村地区沉睡资产难以有效盘活。本文以广州地区某农商银行(以下简称“该农商行”)为例,在归纳总结广州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和机遇,深度分析该农商行在乡村金融领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中小银行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思考建议。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一)政策导向引领发展目标。1.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针对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领域的金融服务,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文件,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并连续5年发布“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涉农信贷投放增长总体目标。
2.鼓励金融产品服务创新。金融监管部门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及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范围,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探索开展农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涉农抵质押贷款业务,创新针对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信贷产品。
3.鼓励探索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发展。随着数字乡村等关键领域得到不断突破,农村金融数字化发展将成为涉农金融服务发展的新方向,金融监管部门多次提出银行机构应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高批量获客效率、提升精准画像水平,切实提高涉农主体融资便利度。同时,监管部门和政府机构也积极推动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
4.丰富线上线下融资对接平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多次联合组织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线下产融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主体、农业重点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并积极搭建线上融资服务平台,依托广州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粤信融”“中小融”“信易贷”等金融基础设施,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开展融资对接服务。同时,优化完善涉农主体增信机制和涉农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为拓宽涉农贷款抵质押物范围提供保障。
(二)市场机遇激发转型动力。1.广州地区农业产业集群优势显著。“十四五”时期,广州市提出依托辖区内的山、水、城、田、海等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优化,实现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推动从化、黄埔、花都、白云等7个涉农区形成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南沙区已建成省级渔业产业园,总面积6800亩、集中连片的草鱼养殖基地,年产约1.5万吨,产值约2亿元。农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产品服务创新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可引导银行业机构由传统“散而小”式小额信贷向多种类创新型模式转变,并准确把握农业产业链特点和各交易环节融资需求,加强农业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
2.广州地区农业主体金融需求旺盛。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广州区域内农业主体保持较高融资需求。据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统计,广州市2022年成为全省首个涉农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的城市。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全市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达3683.6亿元,同比增长21.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个百分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户”贷款余额122.9亿元,惠及3.6万户。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融资仍为区域内农业主体主要资金渠道来源。
3.广州区域内银行同业金融服务模式日趋成熟。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变化,全市涌现出一大批农业“新群体”,基于农业“新群体”经营特征,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过多年的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一套成熟、系统具有可复制推广性的商业模式,主要包括银担、银政模式,农户贷款模式,行司联动模式,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产业链模式等五类。这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未来项目、产业、产品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了参考,从而达到服务更加全面、效果更加优化、风险更加可控。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难点
(一)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缺乏系统性产业研究。广州地区农业产业规划引领示范作用不充分,“城郊村”和“远郊村”农业主导产业规划不够科学、系统,乡村产业发展松散,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低端,科技集约化水平不高。此外,广州具有较多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如钟落潭黄皮、增城荔枝等,但缺乏品牌建设与市场运作,导致市场知名度不强、市场竞争较弱。银行机构未能精确找准各区域主导优势产业进行系统化行业分析及产业研究,仍以“大行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先有客户再去研究”为思路,进而导致授信政策制定较为空泛、不够精细化,涉农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农业主体经营实力不强,仍聚焦龙头企业客户。截至目前,广州市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涉农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有两家,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且龙头企业与家庭农场、农户之间大部分是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雇佣、土地流转等关系,企业联农助农动力不足,农民难以充分享受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带来的红利。银行机构基于农企联结机制偏松、家庭农场“小散乱”、个体农户经营水平不高等方面因素考虑,仍聚焦涉农龙头企业,将其纳为首选合作客户,未能实现信贷资金下沉式精准滴灌,农户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得到有效突破。
(三)集体用地利用率低,缺乏合格抵押担保方式。农村建设用地的盘活是保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对用地需求较大,但农村产业用地经济效益、税收普遍较低,部分地区更倾向于优先满足工商业用地需求,且广州地区很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小、分布零散、产权不清,难以充分盘活,进而导致一些优质农业项目仍难以落地。加之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中心城区迁移,农村闲置或废弃建设用地屡见不鲜,土地利用率较低,粗放利用现象较为突出。多数银行机构基于传统的“砖头思维”,对农村集体用地的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处置流转等环节存在顾虑,未能探索出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融资模式。
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的思考与建议
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政策及市场利好的背景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同业市场竞争、大行得天独厚的资金成本优势及金融科技实力,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如何在“三农”领域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本地乡村振兴发展?唯有坚守支农支小发展定位,结合自身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乡村金融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错位经营发展模式。
(一)加强顶层设计,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更应加强乡村金融的顶层设计,编制符合自身发展情况的规划性制度文件,加强乡村金融服务机制建设。规划中应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细化涉农授信政策、加强行业研究,并实施经营计划考核,专设考核指标,加大对“三农”业务的财务资源配置力度。同时,明确涉农业务尽职免责制度,根据业务实际情况优化尽职认定标准和免责情形。有了总体发展规划,才能保障后续乡村金融工作落实落细。
(二)依托网点优势,探索建立乡村信用信息台账。截至目前,农村地区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信用白户”,完善的乡村信用信息数据也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提。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在网点、人员数量方面较大行相比有明显优势,可充分依托辖内营业网点、乡村金融服务工作站,开展系统性信息收集工作,以银村共建、金融下乡、走访调研等形式,全面梳理盘点乡村、农户、非村民常住人口、物业及承租物业商户等信息数据,实行不同类乡村等级精细划分,整合涉农主体信贷信息及其他相关信用数据,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乡村信用信息台账,为下一步产品服务优化、流程设计、风控模型设计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创新农资农权抵押模式,进一步盘活沉睡资产。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创新农资农权抵押模式(农权包括:土地经营权、所有权、承包权),探索建立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基础,组合保证、股权质押、不动产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用于满足农业主体多元化经营活动。此外,还应逐步打破传统的不动产抵押局限,灵活组合“质押+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沉睡资产、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
(四)搭建丰富产品体系,探索整村授信业务模式。为确保信贷资金精准滴灌,全面满足区域不同类型农业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坚持以产业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搭建丰富的涉农领域信贷产品服务体系,全方位覆盖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林、牧、渔等行业的种植或养殖、农(副)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等场景。如广州从化区优势产业为花卉种植和生猪养殖,该农商行就行业经营特点、运营模式,创新研发“金米乡村振兴生猪养殖贷”“金米乡村振兴花卉贷”等专属信贷产品,用于满足生猪养殖、花卉种植产业链各环节融资需求。同时,还应结合政策导向,以“一村一策”为目标,制定专项的整村授信方案,努力实现乡村到村民金融服务全覆盖。
(五)加强金融科技建设,全面赋能乡村金融提质增效。今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数字金融的重要性,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持续加强金融科技建设,积极将金融服务嵌入农民生活场景和企业生产场景中。以农业“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为切入点,准确把握农业产业链特点和各交易环节融资需求,充分收集获取产业链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对企业客户精准画像、合理授信,持续优化应收账款融资、订单融资等交易银行产品服务,将金融服务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全覆盖。同时,加快农村网点智能化转型,积极在县域地区应用移动设备,为广大农户提供便捷的开户、信贷等金融基础服务,缩短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
(六)结合电商平台,创新数字化运营模式。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可结合时下流行的线上直播带货形式,探索创新“互联网+农业+电商”运营模式,依托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线上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爱心助农”“消费帮扶”等主题活动,有效推动农产品“出村”“出山”,整合农业服务资源,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逐步加强与农户的合作关系。
(七)探索“金融+公益”服务模式,加强资金补充。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可成立乡村金融服务基金会,加强对农村地区除信贷支持外的资金补充,依托基金会开展相关公益活动,以公益“小资金”带动银行“大资金”,形成立体式的产业帮扶机制。同时,针对不同帮扶主体的产业特色,开展品牌创新实践、品牌案例解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等多层次、多形式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成“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逐步培育一批有能力、有潜力的目标农户客群。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性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应秉承“立足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宗旨,及时谋划布局,优化产品服务、创新业务模式,以一体化经营与全链条服务促产业发展、助乡村建设、利农民生活,在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同时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5456-0.html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利率“1时代”!理财还能买啥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