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广州报道
12月6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3年会上,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共同研究、编写的《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
(图片由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3年会提供)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强化对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认知与发展规律的研究,并强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广州产投集团旗下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与南财智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于2023年初共同开展此项研究。报告基于广州产业发展研究院、南财智库研究员的深入研究,以及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采编团队的一线调研,并得到了广州产投的各位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以及中山大学、广东省社科院等专家的专业评审。
报告系统梳理总结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利用一线调研及相关数据库搜集到的信息,深入分析大湾区部分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特点,绘制多张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图谱”,并通过对产业细分赛道的挖掘,提出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新趋势和新动向。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强调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一把手主抓,明确优先级,锚定重点产业抢位发展、错位发展,培育孵化一批独角兽企业,联合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协同推进科技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抓好技术策源、要素集聚、主体协同、成果转化,加快突破一批重点产业底层技术、前沿颠覆性技术,建立健全布局未来产业的机制。
对此,报告以广州产投集团为典型案例,总结国有投资运营平台在推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特色模式,提炼出广州产投“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科技园区、科技金融、科技服务和基金投资,统一于大湾区的“一体”科创生态构建,并为更好地发挥国有投资平台角色作用、挖掘潜在投资机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推动大湾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随着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涌现,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深圳、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1.1%、30.8%,广东省重点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湾区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36家)和广州(23家),香港、珠海、东莞分别拥有2家独角兽企业。大湾区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0个赛道,其中集成电路、自动驾驶等赛道企业集聚程度最高。
从大湾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授权数据看,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授权量在全国对应产业专利授权量中占比相对较高,是大湾区最具竞争力优势的产业。同时报告也提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核心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大湾区还有更进一步的增长空间,“这应当成为未来项目投资重点聚焦的领域”。
为此,报告针对当前大湾区内发展较为快速、增长潜力较大、技术投入较为集中的领域,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与储能、新能源汽车与自动驾驶五大产业领域在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形成对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投资发展的趋势性判断。
就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来看,近年来广东省出台多项规划中提及了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广东省培育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区域,积极推进特色制程和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制造,加快培育化合物半导体,在晶圆制造工艺、FPGA、DSP、数模混合芯片、模拟信号链芯片、射频前端、EDA工具、关键IP核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涵盖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的全产业链。
报告在调研中发现,从产业格局来看,深圳市、广州市和珠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建设相对完善,是当之无愧的大湾区“前三强”。另外,现在还有东莞和佛山等城市也开展了特色的制程和先进制程的IC制造,围绕薄弱的环节打造全产业链,目标到2025年集成电路的规模达到4000亿元。大湾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电子整机生产基地,同样也是中国集成电路最大的销售市场。湾区集成电路在设计方面的优势突出,深圳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报告建议重点关注晶圆制造、封测、第三代及第四代半导体等的投资机遇。
作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报告提出,大湾区在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区域发展、技术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发展蓬勃,全产业链持续优化升级,重点终端产品发展迅速,部分产品全国领先。广东省科技厅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人工智能企业超过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报告提出,广州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构成梯次接续的企业生态体系。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优势,以大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路径,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深度布局,特别是深圳的人工智能应用层具有十分丰富的场景,大受资本青睐。
此外,依托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的雄厚基础,以及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态势,报告研究发现,大湾区在医疗器械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发展优势,产值居于全国首位,产业基础完备,生态链较完整,但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及配套方面,相比长三角等区域还有进一步加速追赶的空间。
作为大湾区最具竞争力的另一重要产业,得益于整车企业、全栈自动驾驶企业初创团队以及供应链体系的发力,加上不少研发机构的支撑,大湾区在新能源车与自动驾驶领域现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布局。在整车领域,依托广汽集团、小鹏汽车、东风启辰、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智能汽车龙头效应在不断增强。
目前,广州和深圳两市正在加大力度开放更大规模的道路测试并出台更多支持自动驾驶的政策,大湾区的政策和营商环境非常适合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报告提出,随着矿区、港口、机场、园区、物流、环卫等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将快速铺开,将带来实质性的降本增效。乘用车方面,自动驾驶下半场来临,技术研发+规模量产将使得投资逻辑向商业落地方向转变。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各国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报告通过国内国际横向比较研究发现,自2018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一改单纯依靠市场配置科技产业资源的做法,通过强化国家力量的介入力度,试图在全球日趋激烈的科技产业竞赛中占据先机。国内主要城市群开始依托当地特色区位加速布局,试图借助“区域+产业”及产业间双重融合机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重点领域不断巩固其优势。
2023年6月广东出台《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要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等头部企业,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在新能源、新材料、芯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招引一批高质量项目。而这一愿景对各地产业引导基金的设立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2023年全年情况来看,大湾区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呈现井喷之势。报告认为,“以国有资本引领社会资本,以基金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基金2.0时代已经开启。”报告提出,广州产投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范例,该公司以两大母基金为抓手提升投资能级、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运作模式、推动形成“三大联动”创新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通过数字赋能、管理赋能、资源赋能等方式加强资源导入,推动形成了“招投联动、投研联动、两级联动”三大联动机制。
报告提出,2022年以来,国内创投市场风向发生很大转变,在投资端,硬科技投资已成市场主流;而在募资端,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性母基金正成为各地政府利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成为与硬科技投资“相性”较高的资金来源。“由此,政策性母基金对管理机构(GP)的遴选要求和返投要求等正成为当前创投机构十分关注的话题。”
今年初,广州市政府宣布成立1500亿元广州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及500亿元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报告经过调研座谈发现,此次广州设立的两大母基金无财政出资,既不是一般的政府引导基金,也不是简单的市场化基金,而是充分盘活存量国有资源,树立全市国资发展“一盘棋”的投资理念,按照“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专业执行、综合监督”指导思想设立的国有产业基金。这意味着,区别于一般的政府引导基金,两大母基金既要发挥国资的“公转”作用,致力为广州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叠加能量、提高质量,但在运作上,还要更加市场化、更加灵活、更加开放,出资条件相对宽松,投资决策时间短、效率高。
报告认为,在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并着力推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广州已具备引领大湾区制造业强基固本与延展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建议充分运用其空间区位和政策制度的双重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点,以做大做强产业投资平台为抓手,发挥核心城市示范驱动效应,加速构建基础牢固、优势互补、梯度合理、结构清晰、特色明显的新增长引擎。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1-686-0.html预见大湾区产业新机遇:《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重磅发布!
声明:本网页内容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