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徐蔚 刘闪 何佳仪
飞机呼啸着冲上云霄,舷窗外,棉花糖般的云朵第一次如此真切地铺展在艾尔肯的眼前。他紧紧贴着小小的窗口,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一个崭新的词汇悄然在他心底萌发:宇航员。
艾尔肯来自新疆和田县阿瓦提乡什旁村平安希望小学,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前往杭州参加“2025平安希望小学公益夏令营”。夏令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平安联合主办,来自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安徽等地的20所平安希望小学上百名师生参加,他们走进西湖、岳王庙、浙江省科技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浙江大学等地,开启一场围绕人文历史与科普教育的沉浸式研学之旅。
这趟飞行,像一把猝不及防的钥匙,为艾尔肯推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在什旁村,这个以辣椒、葡萄等农作物为田间生计,更以“烤肉之乡”闻名的地方,许多男性如艾尔肯的父亲和哥哥们,远赴海南等地经营烤肉摊,这几乎是当地男孩眼中“理所当然”的未来图景。世界很大,但对什旁村的孩子们而言,通往远方的路径常常显得单一而固化。他们心怀美好向往,却在浩瀚沙海与有限资源的包围中,对科技前沿、对更广阔天地的认知模糊而遥远。舷窗外这片无垠的“云端”,连同即将展开的旅程,如同一颗珍贵的梦想种子,悄然落在这片渴望滋养的土地上。
展厅里的距离感:科技认知的城乡温差
七月的西湖边,暑气蒸腾。夏令营的孩子们玩起诗词飞花令游戏。艾尔肯起初有些局促。他目光追随着导师,嘴唇无声开合。几轮抢答,他没能插上话。
直到问题转向:“哪些诗词里有‘月’这个字?”他猛地攥紧书包肩带,侧身一步挤出人群,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对!”研学导师的认可,让他脸上倏然掠过一丝羞涩的红晕。
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昊科技的科技展厅里,列车车底检测机器人灵活转动机械臂,光伏清扫机器人在模拟光伏板上自如穿梭,四足机器狗跟着指令蹦跳...... 这些让城市孩子尖叫的科技,在艾尔肯和同校女生古丽娜尔眼里,却像隔着层磨砂玻璃。
互动体验环节,两个孩子几次举手,却总被更活跃的身影盖过。领队周琼老师急了,“咱们从新疆来一趟不容易,大胆点!”她轻轻把孩子推到导师面前。戴上带360度摄像头的智能安全帽时,屏幕画面随头部转动变幻,两个孩子瞪圆了眼睛,新奇里裹着懵懂,这是他们成长中未曾有过的维度。
随着夏令营逐渐进行,新疆的孩子们也渐入佳境,艾尔肯还交上了新朋友。然而,周琼老师心中也萦绕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惋惜。她深切感受到,展厅里这些令城市孩子兴奋尖叫的高科技,对艾尔肯他们而言,却仿佛来自遥远的星球,隔着一道无形的认知鸿沟。当问及感受,艾尔肯坦诚地说:“我还是更喜欢逛西湖,这些机器人感觉离我们太远了。” 这朴素的疏离感,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长期失衡的直观投射。艾尔肯能脱口而出千年边塞诗,却对眼前的机器人感到隔膜。这不是个体天赋或兴趣的差异,而是他们成长的“土壤”里,科技启蒙的养分长期稀薄甚至缺席。
在艾尔肯成长的沙漠村庄,别说智能机器人,连基础的计算机教室都属稀缺。合格的信息科技教师在乡村,尤其西部乡村,极度稀缺。许多学校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性和系统性教学难以保障,科技类师资的“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问题依然突出。周琼坦言,学校10个班,只有10位老师,每位老师都需要“包班”教学。
夏令营这“第一次”震撼而疏离的接触,映照出一道深嵌于历史、地理、经济与社会肌理的结构性鸿沟。它源于起点的不公——资源配置倾斜、地理阻隔、区域发展落差、人才与信息流动阻滞。这些在日常教育的设备、课程、师资、应用场景等“缺失”中被反复加深固化。
沉默背后的虫草季:生存现实挤压课堂
当西湖畔暑气蒸腾,远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草原,寒意才刚刚退去不久。来自那曲索县荣布镇龙河希望小学的四位女孩第一次走出雪山,走进了夏令营的喧嚣。与其他在老师引导下能简单交流的学生不同,她们几天下来全程沉默,一言不发。她们的安静,像一层无形的屏障。
不管其他孩子如何兴奋雀跃,四位藏族孩子,总是半垂着头,用小心翼翼的目光注视着一切。二年级的卓玛,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瘦小,她家境困难,父母不在身边,仅由舅舅照料。因为年龄原因,她还“留了一级”。但那份超出年龄的懂事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让领队老师格桑格外怜惜。
格桑肩上的担子远不止照顾这些孩子。在龙河希望小学,他身兼数职,是老师,是“总管”,从几门课程的教学到寒暑假学校的水电安全,事无巨细都压在他肩上。人们羡慕的教师假期,于他而言,常常是另一种忙碌的开始。
但比这些更让他发愁的,是每年如期而至的“虫草季”。虫草,这种生长在高寒地带的珍稀药材,是许多像卓玛家庭这样的牧民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其收入往往占家庭年收入的70%以上。当挖虫草的黄金季节与学校考试季重合时,家长常常会不顾学校劝阻,强行将孩子带回家帮忙。“家长总是一意孤行,怎么劝说也没用。”格桑的无奈年复一年。家长们的选择是现实的:错过虫草季,可能意味着全年收入锐减,直接影响基本生存;而让孩子缺课,损失的“不过是”一段课程和可能的成绩下滑。在生存压力面前,后者显得奢侈而遥远。
这种“季节性的流失”并非龙河小学的个案。在依赖虫草、松茸等季节性自然资源的西部高海拔地区,如西藏、青海、川西、滇西北,这已成为许多乡村学校共同的痛点。每年虫草季都有学生被家长带离课堂,短则一两周,长则月余。这直接导致学生知识链断裂、成绩阶段性大幅下滑,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甚至因此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可能永久离开校园,重复父辈依赖自然资源或外出打工的路径。虫草铲与书本的角力,是生存理性与教育理想在严酷自然环境和经济现实下的残酷博弈。孩子们的沉默背后,是这两股力量无声而沉重的撕扯。
支教耕耘的坚守:希望种子的播撒
无论是艾尔肯眼中闪烁的宇航员梦想,还是卓玛们沉默背后的坚韧与挣扎,都在呼唤着一种更深层的力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改变命运的种子。
正如拥有10多年支教经验的王盈所说的:“去亲手摸一摸、看一看、体验一下真实的世界,就像这次的夏令营一样。”她难忘多年前支教时,有两个孩子被选中远赴西班牙皇马参加足球嘉年华。如今,那两个孩子正在读高中准备考大学。虽然家庭条件注定足球大概率只能成为业余爱好,但王盈坚信:“不管怎么样,他们见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会激发他们内心的自驱力,对自己有要求。这一定是好事。”
然而,时代的变迁也为“播种”带来了新的思考。在广东省化州市鉴江街道东方红平安希望小学支教期间,王盈发现,手机普及似乎打破了信息壁垒,“孩子们其实什么都知道”。这曾让她困惑:支教的独特价值何在?实践给了她答案:网络信息洪流往往是片面甚至扭曲的。支教的深层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信息空白,更在于提供一种矫正与锚定——在虚拟信息的洪流中,确立真实的坐标。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个体力量有限。但支教的价值,在于“在孩子心里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有可能发芽,也有可能不发芽。但是不要紧,”王盈的目光温柔而笃定,“只要你种了这颗种子,有好的土壤,我相信它一定会发芽。”
这份对“土壤”的守护,由无数师者接力践行。初到新疆什旁村平安希望小学的唐洁,曾在穿越两小时沙海时望着倔强的胡杨出神:“这些孩子和胡杨多像,环境艰苦,却坚韧、乐观,充满生命的张力。她将支教比作食物中的盐,“虽微小,却不可或缺。”
我们无法预知哪一颗种子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但守护这片“土壤”,让阳光雨露有机会洒落,本让无数微小的努力汇聚成林——这本身,便是荒漠里最倔强的希望,是教育最深远的抵达,也是无数乡村少年 “第一次” 背后,最值得期待的未来。
(文中孩子均为化名)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13159-0.html舷窗外的星河,沙海里的微光:平安守护乡村少年们的“第一次”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金价,飙涨!重要数据,要公布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