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不仅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而且也是国内产业布局的重点。
今年全国两会,“创新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此外,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今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议题。
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当前各地政策的发力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初步统计,从去年11月至今,海口市、广州市、青岛市、常州市、宿迁市以及雄安新区、深圳坪山区、南京江宁区等多地政府密集出台了一揽子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从政策内容看,各地政府都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药械“自主创新”,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随着国家和地方利好政策动能不断释放,我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将全方位加速。
不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去年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开始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但仍处“爬坡过坎”阶段,面临诸多待解难题。比如,跟随式、模仿式、引进式创新居多,新靶点、新化合物、新作用机理的原创性新药很少,源头创新能力还较薄弱。此外,在生物医药领域还存在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严峻挑战。
“从大环境看,近年来我国对真正具有创新能力药企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包括融资多元化、税收政策利好、产学研紧密融合、人才回流等,创新药企的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政策扶持之外,行业的发展还需企业自身更多的努力,未来市场也会更关注企业自身的价值。”
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基础研究是医药创新的源动力,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生物医药创新升级的关键。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上实集团董事长冷伟青向媒体指出,“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聚焦解决涉及提升技术‘原创力’和成果‘转化力’的两大类问题,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是我们的痛点,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是我们的堵点。”
纵观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源头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医院,药企则是行业发展壮大有力的推动者。在创新驱动下,如何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壮大有机衔接起来?
“从源头创新走向临床,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后续创新药物还要面临商业化问题,如何被医生广泛接受,从而成为让患者获益的疗法。” 上海医药总监、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董事、副总经理柯樱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分析指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药企能够前置性地和科学家一起,从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开始,用转化医学的方式制定研发路线,可以大幅减少研发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赵宏也表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基础研究环节薄弱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相对不足,颠覆性原创成果不多等。”
基于此,赵宏建议,从政策和经费支持角度鼓励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基础型研究,以产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目标。建立健全产学研融合机制,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市场价值实现主体、以科研院所和医药类高校为研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此,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龙头上海已经在着手破局。3月1日,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为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将坚持“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体系化推进,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包括支持研究型医院建设,建立临床准备队列,组织开展国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支持本市单位申报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此外,目前各地方政府也意识到了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并密集出台了各种“高含金量”的支持政策。如今年1月19日,《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其中,对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尖生物医药项目,政府将提供全链条支持,最高额度达到50亿元,支持期限最长为5年。
对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前沿高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市、区将按1∶1比例对项目最高按总投资额30%予以支持,单个项目支持金额不超过1亿元。
产业创新发展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发挥“集群效应”协同发展。
在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看来,要抢占全球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推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建立起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为主体、覆盖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系统。
“借鉴世界先进生物医药集聚区的成功经验,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医院、大型药企优势资源,支持高校、企业、医院共建联合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李校堃表示。
“目前药物创新不仅是科学的争夺,更是技术、时间的争夺。大型药企更多的是在药物研发的产业化、体系化方面给予支持。”柯樱认为这也是药物研发从实验室到产品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关键,“仿制药的红利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在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抱团取暖,会觉得更安全一点。”
围绕产业集群建设,宿迁市2月26日发布了《宿迁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出实施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规模“壮大”、企业引培“集聚”、创新能力“攀升”、产业金融“活水”、人才“磁场”六大行动共15条措施,要求初步构建宿迁生物医药“3+1”产业体系,形成“一核两区”总体布局。
此外,《广州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及,“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包括构筑‘一核两极’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岛多园’政策先行先试集聚区,加快推动国际生物岛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创新投资集聚发展,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支持国际化高端创新人才加速向广州生物岛集聚。”
而随着产业集群效应扩大,生物医药创新实力增强,“出海”也被认为是国内高端创新药企进一步提升其创新研发实力,并将其转化为产品和利润的一条重要途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盘点,2023年底,常州市、南京市江宁区、青岛市等发布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中,推动企业开拓海外医药市场、鼓励境外合作均是重要的一环。
“我国创新药生态建立不易,随着整体经济在2024年稳中向好,生物医药行业不仅要守住目前的创新面,对于成熟产品的出海也迎来重要节点,包括‘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于我国的创新药需求庞大。”上述分析师认为,“一定要协同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优势互补,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生态体系的搭建。”
生物医药高质量创新发展,需要对失败风险的包容和真金白银的支持。但近年来,融资难题正在席卷生物医药行业,活下去且活得长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
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创新药行业一级市场融资309亿元,同比下跌 29%,二级市场融资额215亿元,同比下跌44%。创新药行业在一二级市场的股权融资能力大打折扣,管线研发推进需要的资金需求倒逼企业更为主动地接触国内外的大药企,寻求管线资产合作。
李校堃指出,我国医药创新投入主要依赖药企,国家投入比重偏低,与医药创新领先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国家从两方面加强生物医药相关基金的布局。一方面,加大新药研发的财政投入,继续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并适度扩大项目资金规模,建立高效的科研基金分配、管理机制,鼓励长期、新颖、开创性的生物医药原始创新工作。
“另一方面,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鼓励各地国有资本联合知名投资机构、产业集团、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生物医药投资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并通过设立种子基金、创新孵化基金等各类产业子基金覆盖产业生命周期全阶段,形成覆盖临床前、临床试验、产业化全流程的产业投资体系,实现‘母基金联动子基金与直投’三轮驱动,助推初创型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李校堃说。
“2023年底至2024年初,多个超10亿美元的交易,都是跨国药企到国内来买管线或初创药企。这些交易充分肯定了我国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能力,也得益于过往七八年内投资人大量资金投入,加上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做出来的成绩。”在上述券商分析师看来,若药企融资困难叠加市场投资热情急速下降,这或会导致下一个五年中国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创新乏力。
融资难题或在短时间内难有优解,但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各地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给予药企不同程度的补贴支持。
2024年3月初,海口市政府发布《海口市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海口措施》”)提及,“对完成临床试验研究并承诺取得批件后24个月内落地本企业生产的新药项目,给予临床研究费用补贴。其中,对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的1类新药,最高奖补1000万元,同一年度每个单位累计最高奖补2000万元。”
此外,鼓励药械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海口措施》显示,医药企业新取得国家药品注册批件后,24个月内落地本企业生产的,给予最高3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该措施自2024年3月3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2月20日印发的《深圳市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强调,“对于1类创新药,按实际研发投入费用的30%,取得临床许可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完成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400万元、600万元奖励。”同时,对取得海外认证且获得市级资助的药品、原料药、药用辅料,按市级资助30%配套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2月18日,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支持在新区注册并实质运营的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对承担国家、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且符合雄安新区发展方向的,给予最高1:1的资金配套,每个项目年度支持金额最高为2000万元。
而对于首次获得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等机构批准,获得境外上市资质并在相关国外市场实现销售的药品和医疗器械,雄安新区择优按照不超过研发和临床费用的40%给予资助,单个企业每年资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1108-0.html两会观察丨国家和地方齐发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加速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