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韩利明 上海报道 随着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叠加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消化系统疾病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病。由此引发的胃癌、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现象,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和花费。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占总体肿瘤发病率约40%。而消化道肿瘤早期往往“悄无声息”。以大肠癌为例,相关研究表明,95%的大肠癌由息肉一步步转变而来,缺乏特异性症状。由此看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消化道疾病防控的必由之路。
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消化系统疾病过于轻视,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我们应该重视身体发出的哪些异常信号?如何延缓疾病进展?医生和企业在维护大众消化系统健康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教授。
21世纪:根据您的观察,近年来大众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视程度有何变化趋势?
钟芸诗:一方面,国家对健康科普愈发重视,通过多种类型的卫生知识下基层活动,助推大众提高对消化系统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肠胃有问题,或者我们建议进行肠胃镜检查的人群,真正愿意前往医院进行深入检查的不足14%。可以看出来,大众对肠胃镜检查还存在顾虑。但是早查早诊,可以通过内镜治疗以后,避免开刀,如果进展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策略也是不一样的。事实上,随着无痛内镜的发展,原本令人痛苦、不适的内镜检查变得舒适轻松。今年10月1日开始,上海已将无痛内镜的检查费用纳入医保。
21世纪:《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及要遏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这一背景下,目前还需要做哪些努力?
钟芸诗:通过早期发现降低癌症死亡率,包括乳腺筛查、甲状腺筛查、肺结节筛查……只有增多早期肿瘤的发现几率,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所以根据《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也是希望防控前移,医生也要有这个理念把早期肿瘤的诊断治疗提高到更好的水平。
21世纪:成年人出现什么症状,建议到医院做肠胃镜检查?
钟芸诗:一方面,家族是否有肿瘤病史。直系亲属有胃肠肿瘤病史的,可以三年做一次诊断。
另一方面,成年人出现消化系统疾病的概率还是相当高,要注意身体发出的信号,比如原本一天排便一次,现在两天排便一次或者一天排便四五次,习惯改变了,甚至有出血现象的;突然间消瘦了很多的;有其他消化不适症状,都建议到医院由医生给出专业建议,并在其指导下做相关的内镜检查。
21世纪:是否建议40岁以上人群都应该做一次肠胃镜检查?从肠道息肉进展成为癌的速度如何?
钟芸诗:首先,东亚地区胃癌高发,而胃癌明确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在我国的感染率超过40%,虽然可以采用呼气采样检测幽门螺杆菌,但受限于检测准确性,还需要通过胃镜诊断。40岁左右也是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最佳年龄段,随着耐药性增加,根除可能性随之降低。其次,近年来,肠道息肉问题高发且逐渐年轻化,通过肠镜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之后可以在5-10年内进行复查。
受到饮食、环境、压力等因素影响,不同患者肠道息肉进展成为癌的速度不完全一样。一般情况下,肠道息肉进展成为癌,一般需要两三年时间。发现任何小息肉都需要及时就诊处理,不要觉得可能还有两三年的时间,就对此不重视。
21世纪: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过程中,延缓发病、规范化诊疗方面,临床上有何建议?
钟芸诗:一方面,要对自己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特别敏感,有任何异常情况,及时咨询医生朋友或者到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健康,保持好心态。
21世纪:治疗消化道疾病患者过程中,MDT(多学科诊疗)团队的作用如何凸显?
钟芸诗:我们医院在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肠癌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一方面,可以为患者定制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对于不同阶段的病人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案,比如早期病人局部治疗、中晚期病人通过内镜局部支架植入引流,内镜辅助改进了患者生存质量。
随着技术不断提高,我们新成立了器官保留MDT,我们希望把肿瘤切掉,把肿块保留下来。在这过程中,由内分泌主导,同时放疗、化疗、病理科等医生配合诊断和治疗。举个例子,中低位直肠癌在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可能不得不切除肛门,这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心理上也会受影响。对于不是处于特别晚期的患者,我们的器官保留MDT团队会一起为患者定制个体化诊疗方案,先做放、化疗和免疫治疗,如果病灶明显缩小,可以内镜下处理,就局部内镜下切除,结合术后病理,必要时进一步放、化疗及免疫等综合治疗。局部切除是我们医院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很好的能力凝聚,也希望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1世纪:您觉得内镜科室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目前是否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钟芸诗:现在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一,肯定是要心灵手巧才能够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很好,要有天赋来完成这个技术;第二,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够捕捉到最新的技术动态;第三,还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把最新的技术动态转化成自己的想法、特色,转化成我们自己的数据,让世界接纳你的理念;第四,还要有“医者仁心”的理念,我们通过内镜治疗病人生理疾病的同时,需要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技术的接受度和满意度;最后,也要有传代的意识,形成集体意识。
21世纪:内镜检查方面,您观察到市场上还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钟芸诗:确诊胃肠疾病或胃肠息肉肿瘤的新标准,就是做消化内镜检查,但患者的方便程度不一样,所以医务人员、产业端关注到无创检测,比如可以通过唾液看有没有得肿瘤,或者通过大便自检肿瘤可能性。当大众觉得身体出现异常信号的时候,可以通过自测手段检测,这时候需要考量的是,大众是否可以通过快递买到相关的检测设备?再比如患者做过手术,不方便到医院抽血随访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在家先做简单的检测,有问题再到医院检查。
一般情况下,如果通过药械领域,要经过非常严格且漫长的上市过程,检测结果需要有专业的判断,可及度也会受限,所以我们更多关注到一些无创且具有筛查意义的指标,人口基数庞大叠加需要反复检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可以去做。
21世纪:医疗器械方面,我国消化内镜在国产升级方面处于哪个阶段?如何提高产医融合?
钟芸诗:我国消化内镜的器械耗材、设备,先是模仿国外,15年前基本都是进口器械为主;近几年医疗会议广泛开展,主要的作用就是传递技术,提供很多学习机会,在潜移默化当中,临床医生慢慢过渡到使用国产器械的习惯,可能再过5年就完全习惯了国产器械,这是一个习惯的过程。
如果仅靠单纯的模仿,我国医疗器械永远不可能达到国产升级的程度,只有医生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企业,产品才能改进。所以其实现在有很多小的改进,都是我们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国产器械因为价格便宜、材质好,而且结合我们临床经验经过改进,越来越容易被国外医生接受。此外,很多医院鼓励医生发明专利,转化给医药公司,让专利产生效益。
21世纪:中山医院是否有产业融合的案例可供分享和借鉴?
钟芸诗: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做完了临床试验还没有上市,应该在明年就要上市。还有一些很小的东西,比如在临床当中需要加的牵引环,也是一种创新,结合临床需求,还是不断有发明和创造的成果。
我们和药械企业也有很好的合作,给器械企业提供一些思路,都是医护人员在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比如器械手柄的感受度、柔软度都是基于中国医生的特点来制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医生的手是不一样大小的,所以器械手柄可以根据医生手的大小来调节。截至今年我们已经有超过10项专利被转化了,特别是内窥镜方面,而且我们医院有专门的专利转化辅导,这是一个良性机制。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7-388-0.html专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早查早诊早治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