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秦瑾 通讯员 朱迪康 报道
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始终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化教育帮扶作为重要使命,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化赋能基层教育的号召,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7月14日至21日,学院组建“乡童书韵”社会实践服务队,由指导教师朱迪康带队,奔赴临沂市桃峪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支教活动。队员们怀揣着热忱,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夯实文化根基、拓宽成长视野、探索振兴之路”的目标,创新融合红色革命文化宣讲与“三字一话”技能教学,用青春力量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让文化的种子在乡土间扎根、悄然生长。
队员们搜集桃峪村本土英雄故事,用生动讲述让孩子们知晓“英雄就在身边”;带领诵读《七律·长征》,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豪迈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坚韧意志。当孩子们稚嫩地说“要像英雄一样建设家乡”时,红色精神已化作种子扎根心田。这种以支教为载体的红色传承,既为乡村教育注入精神养分,更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奋斗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厚植了代代相传的信念根基——这正是文化赋能最鲜活的实践,也是支教队用青春守护红色根脉、助力乡土振兴的生动诠释。
“三字一话”是师范生职业能力基石,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支教队结合乡村学生的特点,精心开设了毛笔书法、钢笔字练习与普通话规范课程,让孩子们在笔墨间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队员们从握笔、运腕教起,用“横如扁担稳,竖似青松直”的比喻讲解笔画要领;在普通话教学中,通过朗读“孝”“礼”“忠”等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在规范发音的同时,领悟汉字里的道德密码。队员们带着孩子画家乡的山水,一张白纸、几支彩笔,成了孩子们表达心声的窗口。
支教队精心组织“我的梦想”深度交流会,队员们与孩子们围坐畅谈,鼓励他们勇敢说出想成为老师、医生、科学家的心愿,让每个闪光的梦想都能在真诚的互动中扎根生长。同时,队员们更着力引导孩子们立足乡土、触摸成长的根基,专门开展“村庄发展观察记”实践活动。孩子们在队员的启发下,留心观察身边的变化:村里新修的文化广场成了乡亲们的乐园,通到家门口的硬化路方便了出行,电商服务站让土特产有了新销路。在交流中孩子们逐渐明白:乡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更需要一代代人扎根乡土、接力奋斗。
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藏在乡土实践的肌理之中。支教队以“解码桃峪发展”为主题开展专题调研,通过与村支书汪明的深度访谈,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探寻乡村振兴的内在规律与精神内核。“人心齐、泰山移。”汪明书记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回忆起修路攻坚时的场景,村民们自发掀起捐款热潮,是大家都盼着家乡好。这种“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同心力,不仅让硬化路通到家家户户,更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人心基石”。产业振兴的实践,则彰显了“靠山吃山、用山养山”的智慧。村两委立足资源禀赋,将金银花与百年梨树这“两宝”转化为发展动能,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这份来自桃峪的实践启示,不仅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基层样本,更让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战场,正是青春绽放的舞台;唯有扎根乡土、读懂民心,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找准青年担当的坐标。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459-0.html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乡童书韵”服务队以文化为墨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