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么年轻,能行吗?”三年前,山晖团队初成立时,在外寻求校企合作常听到这样的质疑。这支由山东科技大学土建学院地下工程研究院青年组成的团队毫无疑问是失落的。但仅一年,他们便扭转了格局,实现了“从追着找企业要合作,到诸多知名企业主动前来合作”的转变。
破解城市大跨暗挖车站安全与效率矛盾冲突难题,获第十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担青岛地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等横向科研课题……山晖团队不做“象牙塔”内的科研,瞄准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将论文写在了祖国天南海北的地下、海下隧道,趟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新路子。
团队参与的山东临临高速韩王崮隧道贯通。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以厚土为基,将老一辈专家学者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石韬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这是晋代陆机《文赋》中的词句,也是山晖团队名字的出处。2023年7月1日,在临临高速的建设现场,山晖团队这个特殊的党支部成立了,从此,地下工程研究院青年团队有了精神之魂。
团队党支部书记杨旭旭说,团队的“主业”本就是与岩石“打交道”,寓意希望建成一支克服焦躁、沉稳积蓄内在能量,通过扎根现场、解决具体工程问题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团队。
“把岩石力学界著名专家陈子荫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科研、治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是‘山晖’的责任和使命之一。”副院长李为腾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年,山东矿业学院的岩石力学在国内是非常顶尖的,陈教授等老一辈专家更是培养出了顾大钊院士、李术才院士等一大批高水平专家校友。他们以厚土为基,脚踏实地,为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表现在“新”,价值在“用”。地下工程的“破”与“立”便是团队科研攻关的重点。他们明确形成了以岩体稳定性控制为龙头,结合智能盾构、物探、地下新能源的1+3研究发展方向格局。
团队深知,工程现场的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一直以来,山晖团队坚持“走出去”,到工程现场去,做接“地气”的科研,不做“锁在抽屉里”的科研。
团队研究生李永顺、王柯现场监测。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做接“地气”的科研,成果为隧道建设嵌上“安全锁”
从追着找企业找合作,到企业主动前来寻求帮助,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这种局面改变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扎根现场,有实力和能力为工程解决难题。
2021年,该团队首次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应用到地铁隧道建设中,为青岛地铁6号线解决了“卡脖子”难题,保障了施工安全,缩短了建设工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团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基于这个项目,不久前团队获第十四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传统的地铁隧道支护设计趋于保守,虽然材料耗费多,但是却不一定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有时会干扰施工,影响进度。
李为腾和团队在主动寻求到合作契机并发现问题后,便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方案,将预紧力锚杆主动支护方法创新应用到青岛地铁6号线的六个车站建设中。
“施加了预紧力,就像给围岩注入了‘内功’,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使地下工程更加稳定,这种主动的预紧力是通过张拉后的高效锁定实现的,这一‘锁’,就锁住了风险,为‘城市动脉’建设加上了‘安全锁’。”李为腾说。
成果迅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李术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等行业专家的认可。
山东高速集团临临高速公路工程全程共有15条隧道,突泥、坍塌是施工的“拦路虎”,如何安全地抢工期?
杨旭旭带领山晖团队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推出了“隧道施工全过程安全管控与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效果和数据反馈等功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实现隧道施工过程的风险规避。
在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现场,也有山晖团队的力量。这是我国目前在建最大引水工程,共布置隧洞58条,总长约612km,占输水干线长度的90%以上。这些隧洞穿越青藏高原与古扬子板块的交界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堪称地下工程地质“博物馆”。针对高风险隧洞突水突泥灾害预的紧迫需求,自2021年11月起,团队成员范克睿扎根云南八个月,参与“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专项超前地质预报1标“项目,负责该项目丽江段的专项超前地质预报工作。
此外,深圳地铁、青岛胶州湾二隧、济南地铁项目……也纷纷主动前来寻求合作。
青岛地铁示范工程观摩现场,李为腾向专家同行介绍主动支护创新成果。
山东科技大学供图
青年力量扎在地下深处,课题、奖项频结硕果
山晖团队年轻,平均年龄33岁。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意味着肯吃苦。如今,团队已成长为该校地下工程学科的一支重要青年力量。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都以加入这支队伍为荣。
团队成员由最初的5人发展到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中国科协托举人才1人,山东省优青1人,Peter A. Cundal奖获得者1人,青岛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西海岸新区高层次紧缺人才2人,青西新区最美青年1人,4人挂职青岛地铁集团和青岛国信二隧公司。团队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立项建设。
据悉,目前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及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纵向科研项目,承担青岛地铁集团、山东高速集团、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等委托横向科研课题,其中千万元级重大科研课题1项。团队横向课题经费已达3000多万元,与学校的众多团队相比,这个总金额并不多,但与学校里同样年轻的团队相比,已实属不易。今年,公示的山东省科技奖励中土建学院有四项,其中三项属于山晖团队成员。
扎在地下深处,一步一个脚印……在施工中的地铁隧道里,他们常常一待就到凌晨;在实验室里,连轴转进行模型试验和大体量数值计算;在工程一线,一待就是几个月……
隧道爆破和监测通常在后半夜。冬日,地下深处的温度基本零下。有些监测工作还需往高于头顶的钻眼里灌水,这时,总会有水沿着胳膊倒进衣服里,他们便穿着湿漉漉地袖子持续工作大几个小时。直到晨曦初现,浑身泥垢的他们再带着奋战一夜的监测数据爬出竖井,继续开展白天的工作。这些数据很快就变成各种曲线,直观呈现工程安全性。
而这,只是这群“地下工作者”们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这支年轻的团队正用实际行动致力我国地下空间开发的“更简单”“更安全”“更高效”……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989-0.html山晖团队解隧道稳定性难题,为自己代言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蚌埠医科大学正式揭牌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