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语言自产生以来,就不断演化发展。发音、词汇、语法的演变过程,是语言学家较为关注的领域。语言演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演化又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某种“认知选择”或许可以像自然选择推动生物进化一样影响语言演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赢借助大规模心理学实验和历史文本分析开展了两项研究,揭示了微观层面上“认知选择”对个体使用语言的影响是如何累积放大到宏观层面上的。该成果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李赢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中的词汇展开。李赢认为,语言演化和生物进化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将语言中的单词看成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它们想要在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注意力、记忆)里“生存”下去,就得“进化”出适应认知的特征,这种过程可以称为“认知选择”。
“就像自然选择通过竞争机制筛选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特征一样,‘认知选择’也会将语言塑造得越来越适合被人类大脑习得、加工和使用。”李赢说。
李赢介绍,他的两项研究分别关注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语言演变。第一项研究的数据来自合作团队开展的实验结果。合作团队一共准备了97条文字信息,每一条信息由不同被试者转述3次。由于信息不可能被一字不差地记忆下来,在转述过程中,被试者使用的词汇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这些变化,量化回归模型显示,形象程度越高、习得年龄越早或情感表达越强的单词有更大可能在转述中被保留下来。
在第二项研究中,李赢利用谷歌提供的历史文本库,分析了不同时代英文小说中各个单词的词频。单词词频在过去200年间的涨落趋势同样表明,高度形象、较早习得或含有强烈情感的单词,其使用频率在过去200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这说明拥有这些特征的单词在演化过程中更不容易消亡。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微观层面上“认知选择”对个体使用语言的影响,会逐渐被累积放大到宏观层面上。“在‘认知选择’的作用下,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者,还同时是未来语言的塑造者。”李赢分析说。
李赢认为,语言或许存在一种向简单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和人类的“认知选择”也有着直接关系——简单的语言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李赢的两项研究聚焦于词汇,但他猜测语法可能也遵循类似的演化规律。例如英语的前身古英语、古日耳曼语、原始印欧语等语言的语法都相当复杂,但是随着历史演化和使用人数的增多,英语语法在性、数、格以及时态上的变化已经大为简化,最终形成了现代英语。
在语言学中,屈折语拥有丰富的词缀变化。拉丁语、德语、英语等,都属于屈折语。屈折语的特征是会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英语在表示不同人称、不同时态时,词性会有所变化。而孤立语的词干单一,往往不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屈折语在使用人群和地域上的扩张,语言的“屈折性”往往会下降,表现为语法简化。有观点认为,远古时期的汉藏语可能也是一种屈折语,但今天的现代标准汉语已经是一种特征明显的孤立语了,单词不存在任何词缀变化。
“复杂模糊的词汇,天然有着比较高的认知成本。相对于简单明晰的词汇,复杂词汇的意义更容易变形,甚至在流传当中消亡。宏观来看,语言演化是在无数人类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中,发生的一种长期变化。”李赢说。
那么,语法、词汇在人类的认知选择之下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是语言演化的必然方向吗?李赢表示,认知选择只是塑造语言演化的一个因素而已。由于新事物和新观念不断产生,语言也存在一种复杂化的倾向,这种复杂化倾向和“认知选择”影响下的简化倾向产生了“对冲”。
“就像进化论框架下的随机突变为基因库增加了多样性一样,不断涌现的新词也在为语言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新词产生之后,它们又将面临‘认知选择’的筛选。”李赢解释说。
李赢透露,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分析这两股对抗的机制如何影响语言的演化。在他看来,在“新词涌现”和“认知选择”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语言产生了多样性,并且在表达力和简洁性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人类的语言自产生以来,就不断演化发展。发音、词汇、语法的演变过程,是语言学家较为关注的领域。语言演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演化又呈现出怎样的规律?我国科学家主导的一项心理学研究显示,人类的某种“认知选择”或许可以像自然选择推动生物进化一样影响语言演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赢借助大规模心理学实验和历史文本分析开展了两项研究,揭示了微观层面上“认知选择”对个体使用语言的影响是如何累积放大到宏观层面上的。该成果论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
李赢的研究主要围绕语言中的词汇展开。李赢认为,语言演化和生物进化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如果将语言中的单词看成是一个个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它们想要在人类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注意力、记忆)里“生存”下去,就得“进化”出适应认知的特征,这种过程可以称为“认知选择”。
“就像自然选择通过竞争机制筛选出最适应环境的生物特征一样,‘认知选择’也会将语言塑造得越来越适合被人类大脑习得、加工和使用。”李赢说。
李赢介绍,他的两项研究分别关注微观与宏观层面的语言演变。第一项研究的数据来自合作团队开展的实验结果。合作团队一共准备了97条文字信息,每一条信息由不同被试者转述3次。由于信息不可能被一字不差地记忆下来,在转述过程中,被试者使用的词汇发生了变化。研究人员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这些变化,量化回归模型显示,形象程度越高、习得年龄越早或情感表达越强的单词有更大可能在转述中被保留下来。
在第二项研究中,李赢利用谷歌提供的历史文本库,分析了不同时代英文小说中各个单词的词频。单词词频在过去200年间的涨落趋势同样表明,高度形象、较早习得或含有强烈情感的单词,其使用频率在过去200年间的上升幅度更大。这说明拥有这些特征的单词在演化过程中更不容易消亡。两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微观层面上“认知选择”对个体使用语言的影响,会逐渐被累积放大到宏观层面上。“在‘认知选择’的作用下,我们不仅仅是语言的使用者,还同时是未来语言的塑造者。”李赢分析说。
李赢认为,语言或许存在一种向简单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和人类的“认知选择”也有着直接关系——简单的语言容易被更多人接受。
李赢的两项研究聚焦于词汇,但他猜测语法可能也遵循类似的演化规律。例如英语的前身古英语、古日耳曼语、原始印欧语等语言的语法都相当复杂,但是随着历史演化和使用人数的增多,英语语法在性、数、格以及时态上的变化已经大为简化,最终形成了现代英语。
在语言学中,屈折语拥有丰富的词缀变化。拉丁语、德语、英语等,都属于屈折语。屈折语的特征是会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例如,英语在表示不同人称、不同时态时,词性会有所变化。而孤立语的词干单一,往往不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屈折语在使用人群和地域上的扩张,语言的“屈折性”往往会下降,表现为语法简化。有观点认为,远古时期的汉藏语可能也是一种屈折语,但今天的现代标准汉语已经是一种特征明显的孤立语了,单词不存在任何词缀变化。
“复杂模糊的词汇,天然有着比较高的认知成本。相对于简单明晰的词汇,复杂词汇的意义更容易变形,甚至在流传当中消亡。宏观来看,语言演化是在无数人类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当中,发生的一种长期变化。”李赢说。
那么,语法、词汇在人类的认知选择之下变得越来越简单,这是语言演化的必然方向吗?李赢表示,认知选择只是塑造语言演化的一个因素而已。由于新事物和新观念不断产生,语言也存在一种复杂化的倾向,这种复杂化倾向和“认知选择”影响下的简化倾向产生了“对冲”。
“就像进化论框架下的随机突变为基因库增加了多样性一样,不断涌现的新词也在为语言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新词产生之后,它们又将面临‘认知选择’的筛选。”李赢解释说。
李赢透露,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分析这两股对抗的机制如何影响语言的演化。在他看来,在“新词涌现”和“认知选择”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语言产生了多样性,并且在表达力和简洁性之间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2509-0.html“认知选择”或影响人类语言演化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