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替代品,人形机器人有望极大限度解放生产力,甚至重新定义生产力范式,是全球瞩目的电子消费产品新赛道。被称为消费电子领域年度“风向标”的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其中来自上海的两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和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鲨智能)分别携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惊艳亮相,并收获了一大波关注。
身高1.78米、体重85公斤,智能灵巧手共有12个自由度,全身多达40个关节自由度……CES展会期间,开普勒研发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受到围观。据了解,早在2023年11月,开普勒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就正式发布,包括先行者K1、先行者S1和先行者D1三个型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胡德波表示:“开普勒要做全面对标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我们计划2024年下半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预估对外售价为2-3万美元。”
傲鲨智能携自研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首次在CES展上亮相,该产品包含腰部控制系统、下肢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组成,为用户的大腿与腰部进行智能化电助力。产品自研了运动控制卡与配套驱动单元,可助力企业重体力岗位的运行,减轻工人劳动负担50%以上,减少工人流失,提升生产效率。该款可穿戴外骨骼产品研发5年来已完成4次迭代,获欧盟CE安全认证,2023年荣获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目前已经在航空、矿山、电力、养老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
对于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这类热门赛道,业内专家表示,该领域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日前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上海将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
“就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来说,我们应该将目光集聚到企业身上。”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仇志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企业研发团队往往着手于机器人整机的系统性研发。相较而言,高校团队往往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
如何向企业集聚资源,缩短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周期,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落地?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形机器人“原子动作”训练平台和数据平台,并通过开源共享,推动产业生态创新和产品应用落地。而对于企业来说,研发人形机器人就像拼乐高积木,得一个个关键技术模块去“攒”。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关键技术。如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拥有模拟人类体形的头部、躯干和四肢;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姜”,其智能柔性关节已经在机械结构、核心算法、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其研发的“拂晓”机器人系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拂晓”机器人像人手一样拥有底层“元”能力,柔性程度甚至超越人手,拓展了机器人能力边界。
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替代品,人形机器人有望极大限度解放生产力,甚至重新定义生产力范式,是全球瞩目的电子消费产品新赛道。被称为消费电子领域年度“风向标”的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大放异彩,其中来自上海的两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上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普勒)和上海傲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鲨智能)分别携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惊艳亮相,并收获了一大波关注。
身高1.78米、体重85公斤,智能灵巧手共有12个自由度,全身多达40个关节自由度……CES展会期间,开普勒研发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受到围观。据了解,早在2023年11月,开普勒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就正式发布,包括先行者K1、先行者S1和先行者D1三个型号。开普勒探索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副总裁胡德波表示:“开普勒要做全面对标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我们计划2024年下半年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预估对外售价为2-3万美元。”
傲鲨智能携自研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首次在CES展上亮相,该产品包含腰部控制系统、下肢控制系统和总控集成系统组成,为用户的大腿与腰部进行智能化电助力。产品自研了运动控制卡与配套驱动单元,可助力企业重体力岗位的运行,减轻工人劳动负担50%以上,减少工人流失,提升生产效率。该款可穿戴外骨骼产品研发5年来已完成4次迭代,获欧盟CE安全认证,2023年荣获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目前已经在航空、矿山、电力、养老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
对于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这类热门赛道,业内专家表示,该领域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日前发布的《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上海将打造开放赋能的高能级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智能机器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
“就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来说,我们应该将目光集聚到企业身上。”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仇志军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企业研发团队往往着手于机器人整机的系统性研发。相较而言,高校团队往往聚焦于某个细分领域。”
如何向企业集聚资源,缩短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迭代周期,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产业落地?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可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人形机器人“原子动作”训练平台和数据平台,并通过开源共享,推动产业生态创新和产品应用落地。而对于企业来说,研发人形机器人就像拼乐高积木,得一个个关键技术模块去“攒”。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上海涌现出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从手、足、关节等多个模块积累关键技术。如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GR-1高1.65米,重55公斤,拥有模拟人类体形的头部、躯干和四肢;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小姜”,其智能柔性关节已经在机械结构、核心算法、加工工艺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技术突破;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专攻人形机器人的手臂部分,其研发的“拂晓”机器人系全球首台自适应机器人。“拂晓”机器人像人手一样拥有底层“元”能力,柔性程度甚至超越人手,拓展了机器人能力边界。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983-0.html惊艳亮相CES的上海人形机器人如何走出国门?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瑞典工程师开发航班颠簸预测网站
下一篇:“智能+”在这里席卷更多行业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