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体育”课始于运动,却并非只是运动。
头上戴着智能VR眼镜,双手拿着雪杖,人的身体会随着眼前看到的“雪道”自然调整状态,双腿弯曲、双手滑动雪杖……虽然不用应对严寒的环境和摔倒的痛感,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智慧健康驿站所能感受到的滑雪的乐趣和运动的酸爽,却一点儿也不比在真实滑雪场少。3月11日上午10点,北京大学法学院2021级学生李芷蘅和其他20余名学生一起来到这里,开始一堂特殊的课——“数字体育”课。
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2024年春季学期,新开设的“数字体育”课正式亮相,课程使用VR等数字技术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获得滑雪、登山、划船等丰富的运动体验,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这门数字体育课结合了体育科学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和健康管理,是一套全新的体育锻炼系统,可以提高锻炼的趣味性和锻炼效果。
“数字体育”课好玩儿在哪儿?是如何开发出来的?学生上课感受如何、有哪些收获?带着这些疑问,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该课程授课教师、北京大学智慧场馆运行中心主任吴定锋以及上课的学生们,一探究竟。
新鲜又好玩,学生可沉浸体验十余种运动项目
干净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跑步机、划船机、滑雪机等体育运动设备,如果认真观察,会发现几乎每一项设备前都有一个大屏幕,房间一侧的墙上还摆放着不同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VR眼镜和手环……如果不是幸运地选上“数字体育”课,已经大三的2021级元培学院学生许飞龙还不知道,自己经常打羽毛球的邱德拔体育馆里有一个科技含量如此高的体育运动场所。
“选课的时候觉得‘数字体育’这门课的概念很新颖,也是对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新的体验,觉得特别有意思,就选了它。”真正走进课堂,许飞龙想象中的“有意思”有了更多实际的内容,“以前中学的时候有朋友给我买过一个VR头盔,没想到在课上体验了更多VR的东西。”
北大法学院2022级学生林瑞康是在查看课程简介的时候动了心,“大纲里写了会有各种体验项目,还有很多器材的玩法,觉得很好玩儿。”与许飞龙不同,林瑞康早就看到过智慧健康驿站的相关推文,但由于需要提前预约,自己也从未来过这里。
记者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们在助教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简单的热身之后,就纷纷奔向自己心仪的体育运动器材,开启美妙的体育锻炼之旅。
四名男生“抢占”了划船机,大屏幕上的四艘小船随着他们努力划船奋力向前,一会儿2号在前、一会儿3号冲到第一位;四名女生则风风火火地踩着动感单车,跟随着画面中不时出现的弯道调整车把方向;一名女生头上戴上VR眼镜、握着手柄,和眼前看到的虚拟“李小龙”来一场热辣滚烫的拳击比赛……双腿屈膝与肩同宽、上身不要太往前倾、稳住身子别着急,在学生们运动的同时,吴定锋和助教老师也在学生们之间游走,为其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说到紧要处,吴定锋直接摆出架势,向学生展示拳击中如何快速出拳、收拳。
利用VR体验滑雪、划船,与真实的滑雪、划船一样吗?林瑞康告诉记者,“还是有点儿不一样,VR体验时会有一些延迟,刚开始的时候会有点儿晕。但的确是挺锻炼人的。”
吴定锋也表示,其实不一定要把所有体育项目都做成数字体育,有的项目或者某个项目的某些环节可能不太适合数字化,有些环节则用数字化真能解决问题,这些都要具体分析,“做数字体育不是要摒弃体育项目的传统方式,相反有的传统方式非常有智慧,我们只是试图在某些适合的场景中用数字化手段让用户的体验过程和效果更好。”
记者注意到,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戴着一个手环。
对此,吴定锋解释,手环中不仅有学生的身份信息,也有学生的运动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手环可以直接显示学生的实时心率,“教室中间的大屏上会显示学生们运动时的心率,心率超过一定的数值,就会标红。比如心率过低,可能学生还没开始运动。心率慢慢达到160、170,那可能是动起来了。如果心率一下子超过了180甚至190,这个时候就会有预警,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去关注他。”恰好此时有一名女生的心率达到了185,吴定锋立刻走到她身边,询问是否有不适的状况。
用互联网思维解决体育锻炼难题
“经过一个寒假的精心准备,北大‘数字体育’开课了。看到同学们洋溢着笑容,觉得2010年以来的每一步努力都没有浪费。”在“数字体育”第一节课结束后,吴定锋感慨道。
事实上,该课程的开设与人工智能的兴起和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吴定锋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变革和创新,意识到将新兴技术与传统课程结合才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家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数字教育等等,这是一个大的时代(趋势)。”
吴定锋表示,很多人认为体育锻炼的门槛很高,需要长期坚持,所以会容易放弃,但很容易沉浸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我就希望用互联网思维来降低体育锻炼的门槛,让大家先参与进来,然后持续锻炼下去。”
一门课程从无到有并不简单。为了做好整个课程开发,吴定锋从成本、质量、资源,到沟通、采购、风险,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确保项目有效推进。以沟通为例,吴定锋组建了36个专题微信群,与每一个部门和管理机构密切沟通、随时探讨。
吴定锋既是数字体育课程的授课老师,同时作为北京大学智慧场馆运行中心主任,深度参与了智慧场馆和健康驿站等网信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建设过程,为做好项目推进,曾经学习过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相关知识的吴定锋,又学习了项目管理(PMP)相关知识和组织发展(OD)并获得相关认证。
他表示,“实际上包括智慧健康驿站前期的建设和布局,都是‘全校一盘棋’,是从学校网信办到体育教研部班子成员的积极推动,加上计算中心等很多部门还有体育教研部同仁积极支持联动的结果,我更多的是在执行层面去推动这件事。”
谁能更好地将互联网思维应用到产品中,吴定锋就去找谁取经。他甚至“变身”专车司机,前往“大厂”接单,利用开车时间与互联网公司一线IT工程师交流讨论。更有甚者,与某些聊得投机的工程师,他在抵达目的地后还会在停车场聊上1小时。吴定锋坦言,这段经历让他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思维。
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一个运动项目中都涵盖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小设计,比如划船机、动感单车中的多人竞赛机制,滑雪项目画面中不时出现的“金币”,像打地鼠一样的拳击项目,以及可以和“李小龙”对战的模拟拳击台,模拟登山时头戴VR眼镜就可以观察到山道四周美轮美奂的风景等等。
新鲜、好玩、有意思……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学生在谈及上这门课的感受时都会提及这几个关键词。每个人都融洽地参与其中,在互动和沉浸式体验中锻炼,虽然也会累得满头大汗,但是一直在很开心地做运动……吴定锋在课程开发之初设想的美好场景,似乎已经实现。
“课程开发的时候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没人上过这样的课,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课程大纲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安排?考核评价如何公平合理进行?所以最终我们的课程是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的,需要学生确定自己的走向,然后我们再调整。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吴定锋表示,本学期课程结束后,还会追踪学生的体测成绩和体检结果,动态调整课程安排。
从运动体验中找到研究课题
“数字体育”课始于运动,却并非只是运动。
在3月11日进行的课堂上,学生们自愿组合结成项目小组,上台汇报项目成员针对“体育领域数字化”这一主题开展的课题研究或产品设计。
有学生想要开发一个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功能实时交互式运动平台,有学生从课程体验VR眼镜的亲身体验出发开启VR晕动症的实时改进研究,有学生从社会现象出发讨论社区数字体育中心建设、智慧跑道项目……从项目初心到用户痛点,再到行业调研、项目落地,学生们不断分享着从“数字体育”课上获得的灵感与思考。
项目如何落地?目前国内有没有类似的项目?你的项目解决方案是什么……坐在台下的学生们也不时提问。吴定锋在引导学生一起讨论的同时,也会分享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学生分享智慧跑道项目时,吴定锋就以市场上一家企业的智慧跑道产品为例进行了展示,酷炫的领跑呼吸灯在夜色中格外抢眼,“大家可以试想下,如果五四操场变成了这样……”吴定锋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哇声一片”。
事实上,学生分享也是课程考核内容之一。吴定锋表示,这门课在考核上设计了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体能方面的考核,会在期末进行铁人三项比赛;二是过程考核,学生课余时间也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三是发挥专业所学,针对“体育领域数字化”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开展课题研究。
“当然,终极目标是让大家得到充分的锻炼。”吴定锋解释,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金钱和精力去体验各种户外项目,“希望在室内的空间里,为学生们提供一些类似的体育项目,让大家的运动体验更加多元。”
吴定锋希望通过“数字体育”课程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而进一步思考数字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场景,做自己的研究课题或创业项目,甚至可以参加创业大赛。在这一课堂上,老师只是引领者,学生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这一新兴智能领域尽情设想和开发,创造无限可能。
来源:新京报客户端
文字: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李木易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2567-0.html北京大学首开先河开设“数字体育”课,背后有哪些巧思?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多部门联合组织开展“千校万企”协同创新行动 现场对接超800余项
下一篇:厦门大学新添两位副校长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