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秦瑾 通讯员 片康 报道
7月7日至9日,齐鲁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萤火探兴”志愿服务队深入德州市宁津县,开展以“青春筑梦黄河畔,非遗焕彩文脉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青年学子们以非遗传承为纽带,以生态保护为根基,探索文化、生态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地理与旅游学院辅导员片康随队指导,宁津县团县委统战联络部部长崔义豪、大柳镇团委书记于潘磊陪同调研。
非遗焕新:传统技艺的青春守护
宁津县作为黄河故道文化重镇,拥有大柳面制作、宁津杂技、剪纸艺术、蟋蟀文化等省级非遗项目。服务队首站走进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访谈,揭开非遗传承的现代密码。
在大柳面制作工坊,第八代传承人王新彪向队员们展示“五捋六摔七揉八抖”的独特工艺,并讲述“面如丝、汤如乳、碗如镜”的匠心追求。宁津杂技艺术学校内,队员们被“上刀山”“顶花坛”等高难度动作震撼。学校主任刘金水介绍,宁津杂技已发展出120余个经典节目,累计培养学员超万人,成为黄河流域文化输出的亮丽名片。队员们还与学员互动交流,探讨杂技与现代文旅的融合可能。在剪纸企业,第五代传承人张蒙现场演示“阴阳剪”技法,指导队员们尝试剪出“黄河鲤鱼”“宁津蟋蟀”等图案,感受“千剪不断、万剪相连”的精妙。张蒙表示:“非遗传承需要年轻血液,学生们的创意为传统剪纸增添了新表达。”崔杨蟋蟀馆则展现了“小虫趣”背后的文化大产业。队员们系统梳理蟋蟀文化从民间娱乐到非遗项目的转型历程,并调研当地“蟋蟀+文旅”经济模式,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思路。
生态筑基:守护黄河绿色脉络
服务队将生态保护作为实践重点,赴惠宁湖水库与大柳镇水库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水质检测、周边植被分析,队员们发现水库在调节区域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显著。
队员们还走进大柳镇郑庄村,与村民探讨“生态种植+非遗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服务队据此提出“非遗工坊+生态农场”联动发展建议,获当地政府认可,齐鲁师范学院与郑庄村合作建成“齐鲁师范学院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基地”。
红色赋能:赓续黄河流域精神血脉
在崔杨村,服务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调研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聆听“宁津战役”等历史故事。随后举行“齐鲁师范学院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将红色教育融入非遗传承与生态保护实践。
青春答卷:以实践书写时代担当
三日行程中,服务队形成数万字调研报告,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生态旅游线路规划”等10余条建议,并与宁津县团委、宁津县文旅局、大柳镇政府达成合作意向。
“萤火探兴”志愿服务队将持续关注黄河流域发展,围绕黄河流域持续开展系列活动,深入调研,建言献策,以青春之力助力“母亲河”焕发新生机。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094-0.html齐鲁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萤火探兴”志愿服务队赴宁津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