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了父母才知道,佛系养娃真没那么简单!学会做不焦虑的父母,真的很重要!
小西学姐在上一期《国外的爸妈也“推娃”? 》中为大家介绍了美国爸妈们的教育理念,当时有预告说会在本期和大家聊一聊育儿焦虑,这次,小西学姐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思睿老师,她不但是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我们来看看专业人士如何解读育儿焦虑吧!
一大早,有人在家长群里发了一张据称在朋友圈流传甚广的图。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1500个够不够?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北京)海淀肯定是不够。
另一位家长立刻回应了一篇据说在朋友圈更火的文章,文章说的是,有一家爹妈都是学霸,想着到美国孩子能轻松点,结果发现,自己错了,美国爹妈也在推娃,只有放弃未来的低产家庭的孩子才可以岁月静好。美国的娃娃们,尤其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也在“负重前行”(当然,和国内还是有区别的)!于是,群里众多家长纷纷出现,在往自己脸上贴金的同时,也展示了一把中产阶级的觉悟和斗志。
鸡娃,网络名词,说的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当我们没有孩子的时候,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课外班,我们咬牙切齿说,等我有了孩子,我绝不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当我们准备做父母的时候,我们“博览群书”,关注无数育儿公众号,信誓旦旦要科学育儿;当我们做了父母,教育理念?淡定?不存在的。学区房、英语、奥数、steam、网球、围棋……这些才是硬道理!对于这些瞬间转型鸡娃、推娃的家长来说,他们的内心都被同一种挥之不去的状态占据着:育儿焦虑。
从心理学上讲,在面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不确定性或威胁时,人们会产生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这就是焦虑。过度的焦虑,其实就是无限放大潜在的可能威胁、不确定性和危险,并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想象,感到恐惧、不安,甚至绝望。育儿焦虑,就是一种发生在特定领域内的焦虑状态。
比如,孩子回家说:妈,我考了97分。老母亲第一时间发出“直击灵魂”三连问,一气呵成,毫不迟疑:那3分去哪儿了?你们班有没有满分?谁比你分数高?老母亲心里满满的焦虑喷薄而出:这次没考好,是不是学习退步了,会不会从此走下坡路,上不了重点中学了,以后985、211费劲了,考研怎么办,将来找不到好工作了,从此人生艰辛……由于焦虑,“一点点暂时性的小受损”自动了触发了我们心理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而这件事的起点只是,这一次考试,97分。
①因为攀比,所以焦虑
从婴儿时的什么时候翻身,到幼儿时的什么时候能数到20,九九乘法表背会了吗,小学之后上了几个课外班,以后上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再到假期报了几个夏令营,几个游学,什么时候出国……攀比,从出生即开始。家长们的口号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绝不能让孩子在中途被落下!不是终点线的胜利不是最后的胜利!
还有很多家长是“木桶理论”的忠实追随者和实践者,拿着放大镜找孩子的短板,当他们发现了短板之后,就急着要给孩子补短。为了让孩子和自己形成补短统一战线,那么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工作断断不能放松,因此时刻要对他们耳提面命:你看那个谁谁谁,你再看看你……他们眼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孩子哪一方面不如别人。于是,很多孩子的童年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让他们对自己感觉很很糟,这些孩子的父母也在攀比中陷入了焦虑。
另一类焦虑高发场景还包括了:诸如同学会这样的大人们的聚会之后、学校家长会之后、逢年过节走亲戚之后以及家长带着孩子的多家庭亲子活动之后,很多孩子委屈地发现,大人从这些场合回来之后比平时要暴躁,他们稍有不顺心,自己就是一顿挨训。
②因为追求完美,所以焦虑
美国有位心理学家说,育儿焦虑的高发群体存在于只有一个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更多孩子的出生,会消减父母的忧虑。就是网上常说的,老大照书养。以下这份计划听起来有没有一点耳熟?我一定要给孩子上最好条件的学校,要双语那种,并且必须英语是母语的外教,其他都是假外教,然后,我们两口子拼一拼学区房,上个好小学才有保障,再然后,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唯恐自己没有创造足够的条件,耽误了孩子的天赋。家长心里急啊!
补偿心态,这是完美主义的另一种变体。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外语一直不过关而错过了很多升学和升职的机会,于是,他发下宏愿:决不能让孩子在同一个坑里摔跟头!我还在北京台看过这样一期节目,妈妈一定要让孩子学舞蹈,而且以后必须考北京舞蹈学院,理由是,妈妈自己太喜欢舞蹈了。在节目上,专家们看过孩子的表演,一致委婉表示,您的孩子可能不太适合舞蹈这个专业,从身体条件到孩子个人的意愿,都不适合。面对哭着求妈妈不要让自己再学跳舞的女儿和专家们的劝说,妈妈仍旧一脸严肃地坚持表示:身体条件、天赋啊这些,都不是问题,勤能补拙!只要功夫深,磨成针!你不行是你功夫没下够!
③因为不了解,所以焦虑
作为心理咨询师,接待这样的家长是我的日常工作。
案例一:一个孩子哭,可是家长就不抱,取而代之的是爸爸按住他一边哭一边挥动的双手。美其名曰,因为他是男孩子,我要培养他坚韧、果敢的性格!我:您知道您的孩子现在年龄多大吧?家长:四个月,孩子还小,我知道,但是性格要从小培养,断不可放松,也不可心软。
案例二:家长担心孩子多动症。我问:孩子什么表现让您有这种“判断”?家长:因为孩子太好动了。我:多动症主要是注意力的缺陷。家长:哎呀,那她更有问题了,她都两岁了,去上早教课,都不认真听讲。我:早教课一节多少时间?家长:45分钟吧,我得让她早锻炼起来,以后上幼儿园上小学上课坐不住可就更麻烦了。
第一个案例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哭声免疫法的例子。这种一岁以内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大概率只能毁掉孩子的安全感。在第二个案例中,两岁孩子注意力集中平均时间大概7分钟左右,期待孩子45分钟正襟危坐,让人哭笑不得。只要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就会打消很多不必要的焦虑。家长自己给孩子“诊断”出的问题,在专业人员的眼里并不是问题,然而这并不妨碍他们如临大敌,不知所措,焦躁不安,四处求救。
我的一位同事,与我一样同为咨询师、同为妈妈,我们闲聊中她说了一句话:只要做了母亲,没有不焦虑的。虽然我深以为然,但是作为家长,或许我们可以学着和焦虑共处,避免因焦虑而扰乱我们的生活,打扰孩子的成长。
①知识是对抗焦虑的力量
“恐惧,源于无知。”人们对于陌生、不确定的事物总是心怀恐惧,随着恐惧而来还有焦虑。很多家长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不但对于这个小生命有太多的不了解,而且养育方式也崇尚“精耕细作”,于是家长们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一步走错,留下遗憾。
对于这种原因带来的育儿焦虑,对策也是明确的:知识就是力量!比如,孩子的分离焦虑、吃手、不愿分享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年龄段出现的心理或行为的特征,很多时候,家长什么都不用做,这些所谓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能帮助我们提高辨别力,懂得取舍,知道哪些方法适合自家孩子,哪些理念不适合自家孩子。科学是我们养育的底气,有底气了才会自信,淡定,遇事从容不迫,收放自如。
②把孩子当作“异己”
异己,就是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认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愿望;承认他们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附属品,也不是我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允许他们走一些弯路,因为这是他们必经的成长路径。
然而,每当说到这里,一定会有家长当场反驳我,就是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才更不想让孩子重蹈覆辙!这个时候,我很愿意分享张爱玲的《非走不可的弯路》: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 她不信……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不谈希望,只提建议;不提要求,只是提醒。热衷于为孩子设计一条精美成长路线的家长,多数会失望。杨绛先生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欢自己,这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正经事儿。希望大家都能享有这份淡定从容的力量,帮助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与焦虑共存。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3-0.html虎爸虎妈、推娃鸡娃,哎呀,育儿焦虑啦!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下一篇:脐带血是“鸡肋”还是“潜力股”?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