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不是为了考试,我们要学习各种工具,也要增强好奇心,对学问有兴趣。”12月3日,2023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决赛在清华大学落下帷幕,竞赛总主席、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站在中学生之中,笑容可掬,向他们发出呼吁。
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成功举办16年了,谈起举办赛事的初衷,丘成桐讲述了两个儿子参加因特尔天才大赛的经历,他清晰的记得,孩子们从中获得的成长:变得对科学更感兴趣,甚至决定选择科研作为一生的事业。
丘成桐回首十六年间,中国学生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数学竞赛的时候,基本上我们的中学生不怎么懂得微积分。到了今天,我们的同学不但懂得微积分,对他们来讲微积分甚至更高深的数学都变成一个很简单的工具,能够运用自如。有些文章都可以发表在相当好的杂志上,我们的进步是能够赶得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的。”
丘成桐相信,“偶像”有着强大的力量。
中学时代的丘成桐偶然读到陈省身先生撰写的《学算四十年》备受鼓舞,立志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不少知名数学家也有深受“偶像”的影响,欧拉就是在十三四岁时,受到伯努利父子的影响走上数学研究道路。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书,幼时身处乡村,虽然没有听过爱因斯坦的讲座,但阅读了大量爱因斯坦自传、演讲,于是选择物理研究。
基于此,多年来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总会邀请众多一流学者参与评审,其中不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得主。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乃正、唐本忠、胡事民、邵峰,英国威尔士科学院院士拉尔夫·马丁等近40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担任评委。
受邀成为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的评委们,参与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评审,而是给予孩子们的热爱以回馈,为学生们初步的思考以建议,更是以自身学识、风度潜移默化,为年轻学者描绘远大目标。
在与顶尖学者们的简短交流与对谈之中,中学生们深受启发。来自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吴可越获得计算机金奖,她提出了一种新型单词表示的统计机器学习模型,用以处理英语通常由子单词元素组成这一复合性质。她表示,学者们的提问拓展了她对课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获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建议,例如使用ChatGPT作为工具分析和获得比较结果。
伟大的数学家康托尔曾说,数学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与大师交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灵感。
英国威尔士科学院院士、卡迪夫大学教授拉尔夫·马丁说,好的问题,通常不是计划来的,它应该影响广泛、与现实相连、又是可解决的。科研不仅仅是闷头做事情,也包括与人交流、展示成果、口头答辩、听取反馈。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周敬流鼓励大家多观察、不断的问问题。比如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都是如何发生的?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他表示, 有时候学生的问题太多,老师可能不耐烦, 也没关系,问问题这个道路和方向是对的。他建议,把关注点放在问题本身,不要过度追逐技术。只有关注问题本身,有了新的技术,才能进入解决问题的阶段。
“与大师交流,设定远大目标之后,则要实实在在的学习,尽快的掌握尽量多的基础工具。”丘成桐说。
中学培养兴趣,大学打好基础,接触各个学科,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研究生后做出真正第一流的研究。这是丘成桐对于培养优秀数学家的思路,整个过程也是训练一个优秀数学家的基本过程。
在今年的赛事中,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度等亚洲国家选手表现亮眼,展现出很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也让他进一步思考中国基础教育。
他呼吁,尽快改变中国基础教育刷题备考的方式,转而注重保护孩子们的兴趣、好奇心,才能培养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下一代。“ 刷题训练的结果,是老师的想法全部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而学生不能够有其他的想法,要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同时,创造性的想法与训练基本工具都要一同并重。”
丘成桐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这10多年来的发展令人难以想象,优秀大学生的水平已经接近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研究生方面还不够。他希望,这项赛事能够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储备中国下一代科研人才,成为中国建设一流研究院的中坚力量。而学生们也要看到中国大学的进步,选择留在国内完成学业。
“期望在中国本土能够做出世界第一流的学问,我们也有很大的信心能够完成它。”丘成桐说。
竞赛颁奖现场(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供图)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70-0.html丘成桐:改变备考刷题模式,培养有想象力的一代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