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2月10日电 (付健青)擎天柱和威震天“打”起来了!《变形金刚》电影中的画面正在一家玩具店中上演。
在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中,一家定位为“消费级机器人公司”的中国企业,三年已实现出货量超10万台。近日,中新经纬走进乐森机器人(以下简称“乐森”),探寻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背后的故事。
“全球供应链几乎空白”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科幻电影走进现实生活。2024年12月,一段国产“威震天”的变形视频火爆国外网络,24小时内视频浏览量破亿。这款让特斯拉CEO马斯克直呼“awesome”(牛)的机器人,正是乐森历时3年研发的成果。
“乐森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自主研发的‘高精密智能人工关节’”。在乐森机器人商业化中心深圳办公室,乐森机器人产品负责人苏国行向中新经纬介绍,擎天柱、威震天等全自动变形产品搭载的伺服马达,也叫舵机或人工关节,其核心在于自主设计的MCU芯片、算法及动力输出系统――芯片输出指令。通过马达转子控制相应的扭矩跟速度,动力经过多个齿轮的放大,最终实现复杂的结构变形、双足行走等。
在乐森机器人商业化中心深圳办公室,乐森机器人产品负责人苏国行介绍产品零部件。中新经纬 付健青摄
据悉,乐森每款IP机器人的人工关节都需定制化设计。例如公司产品中,初代变形金刚“乐森擎天柱旗舰版”由27颗人工关节完成变形与行走,是全球首款实现全自动变形及人形双足行走的变形金刚,而威震天的数量为36颗,零件总数达6000个。
“为还原角色的形态,乐森已开发近200款异形人工关节,都是专用的零器件,且需在狭小空间内组装芯片、电路板、马达和齿轮等。”一只手拿着人工关节的苏国行谈起核心技术显得十分自信,“与迪士尼合作发布的巴斯光年(《玩具总动员》中的IP角色),产品在面部就有三颗微型人工关节,可以控制眼珠跟嘴巴配合角色讲话,这类零部件在全球供应链上几乎空白,只能根据不同的角色进行设计”。
从“0”开始,这也让乐森在生产线上遇到不少难点。
苏国行介绍,初代擎天柱接订单在2021年,但交付时间则到了2022年,备产时间接近一年,“100多道工序,困难主要在于伺服马达以前基本用于高端的航空模型跟陆地模型,是一个小众的零部件”。
乐森机器人舵机拆解示意图。中新经纬 付健青摄
为了解决电子、芯片,生产线上组装的工艺流程,以及组装之后的测试流程等一系列问题,乐森将工程师和研发团队直接放到生产线上配合工厂。而要出口到欧美国家,化学材料、电池等还要经过国际认证。“做一个和一万个(量产)难度完全不一样”,苏国行称。
实际上,乐森此前在创业过程中,并未把变形机器人当作主业。“第一款产品实际先后用了十几年,做做停停,中间发现做不下去就停了,后来有一些技术积淀或者契机,又接着做。”苏国行认为,坚持做下去的原因是“热爱”。
“这个IP(变形金刚)已经出现了40多年,全球多个国家的爱好者都曾幻想过它能成为现实,公司的创始人和产品团队很多也都是变形金刚的深度粉丝。”苏国行表示,过去许多知名玩具类公司都曾尝试过做类似的产品,而乐森的团队大部分并非来自玩具行业,有做过机器人的、数控机床的、互联网的,不少都是“理工男”。
每个IP都是用户心中的英雄,机器人技术可以赋予其“生命”。而从研发到走向市场,与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息息相关。
从极客玩具到大众消费品
“巴斯光年,宇宙保卫队,我的飞船出了差错迫降在这……”在乐森机器人的线下展台,品牌顾问王京川正向好奇的小朋友介绍一款可互动的巴斯光年。旁边,威震天正从坦克形态变成机器人,准备向擎天柱“开火”,“显眼包”威震天立刻吸引住了周围小朋友的目光。
乐森机器人品牌顾问王京川向小朋友介绍如何与巴斯光年互动。中新经纬付健青摄
这些玩具机器人,除了变形、语音指令互动,还可以通过编程,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想象力,对所有的动作和声音进行定义和创作。
“不熟悉编程的人,可以通过‘手掰’实现”。王京川表示,所谓“手掰编程”,是指用户通过活动机器人身上的多个关节,将其掰成需要的静态,人工关节内的微型芯片会实时记录关节每一帧运行的位置及角度,将多个位置同步到软件上并串在一起,经过设定即能让玩具实现打招呼、前滚翻等一系列动作,“手掰编程可以让用户大致了解编程的逻辑,实现‘玩中学’。”
王京川介绍,消费者还通过内设教程了解图形化编程,在掌握基本原理后,自由组合不同模块和关节进行编程。而对于专业玩家,也可以直接使用电脑编程。
震撼的体验效果也带动了销量。“像威震天和巴斯光年,春节前在线下多地和线上基本售罄。”乐森机器人华北大区经理任海东表示,曾有一名消费者一次性购买8个威震天机器人和4个擎天柱机器人,“很多消费者在线下体验后,感受很震撼,带动了销量增长”。目前乐森旗下玩具机器人三年时间在全球销量已超10万台。
不过,面对2000元―10000元的产品定价,还是会有消费者望而却步。苏国行透露,乐森目前处在第一个阶段,现有产品主要面向极客玩家收藏。在这个阶段验证成功后,公司计划将现有技术规模化降本,并于年内推出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新系列。
近些年,由于对家庭自动化和娱乐系统不断增长的需求,消费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消费机器人市场规模为63亿美元。消费机器人行业预计将从2024年的81.3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491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25.19%。
2025年机器人大厂将逐步量产
家庭娱乐机器人只是人形机器人产业中的一条赛道。近两年,该产业正迎来空前热度,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国家及地方性政策也密集出台,助力产业加速落地。2023年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顶层设计逐渐清晰;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要求突破机器人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智能灵巧手、电子皮肤等核心技术,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家庭服务、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多省市均已出台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相关方案。
“相关政策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升级、场景创新和市场推广,持续助力企业发展。”乐森机器人中国区市场部负责人蔡泽锋认为,通过地方政府对优质的机械项目提供的资金支持,甚至是推动本地化的产业链合作、优化资源供应等,企业将更有底气进行技术上的突破。
对于产业前景,蔡泽锋表示,家庭娱乐用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寓教于乐的工具,可能会成为家庭教育中的核心的一环。同时,针对独居青年和空巢老人也将提供情感陪伴。另外,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也更有可能成为智能家居系统中富有“人味”的中控设备。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研究,在2025年各机器人大厂逐步实现量产的前提下,预估2027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产值有望超越20亿美元,2024年至2027年间的市场规模年复合成长率将达154%。其中,服务型机器人受惠于生成式AI技术,对市场的吸引力将显著提升。
热爱是起点,用户需求是最终方向。苏国行表示,“乐森的愿景是成为一个面对消费者的机器人公司,不管变形或是不变形、有IP或是没IP、放桌子上还是放口袋里都不重要,未来用户想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乐森就造什么”。(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1836-0.html产业一线・跨年行 | “做一个和一万个难度完全不一样”,变形机器人要6000个零件?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