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评论员 徐坤杰
在当下的数字化浪潮中,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备受社会关注。
(一)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业充斥着“AI”味道,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和担忧;当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实际教学,如引入AI作文分析系统……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既为教育革新带来机遇,也让当下的教育面临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变身为“超级教具”,既助力教师教学,也支撑学校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相关担忧声音一直不断:过度依赖生成式AI是否会导致学生思维惰性进而导致认知能力退化?如何守护教育的主体性?如何守住教与学的核心价值,避免让师生关系异化为“AI对AI”?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多维思维能力,以实现人与技术的协同有序发展?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在此背景下,两项指南发布。针对以上问题和讨论,两项指南都传递出非常明确的态度,即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和应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拥抱、引导善用、趋利避害”,既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在方法、手段、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求变,又要统筹各方力量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中小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面对社会广泛担忧的技术依赖问题上,《使用指南》提出“分学段差异化应用”,强调避免学生的过度技术依赖。其中,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
而且,为防范学生因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并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从源头上杜绝 “代劳式”使用行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价值倾向及文化偏差,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二)
“智能时代、教育何为”是我们需要共同回答的时代课题、世界课题。于我们国家而言,2025年已然开启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三年。在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的要求下,人工智能,既是校内师生应上好的一堂课,也是教育发展要答好的一道题。
从通识教育到应用使用,两项指南为如何推进AI更好进入课堂、更有效赋能教育做出了指导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凝聚更多共识。
事实上,不仅有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近些年,一些地方实践也在探索先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均有发布有关于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
比如,2024年3月,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从2025年起,全市中小学将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比如,2024年12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推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4—2026年)》,鼓励并支持全市中小学(含中职校)、幼儿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实践与体验。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正在逐步落地、走向深入。
值得指出的是,在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应坚持需求驱动,持续稳步推进,确保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有机统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毕竟,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场景中仍处于辅助定位,有其应用边界,这些在《使用指南》中都有明确说明,要始终坚守师生互动在知识传授、思维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在不必将AI进课堂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时,也不必神话人工智能教育,更不能让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进陷入教育形式主义,尤其应避免将AI功能生硬地嵌入课堂,把AI在教学中的使用量化为硬性指标,这些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额外负担、影响教学效果,也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说到底,人工智能教育问题仍然是教育问题,AI进课堂,并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对育人本质的回归。当人工智能为教育“赋能”,坚守住教育的育人本质,则是在为人工智能教育“赋魂”。在这一点上,两项指南的态度很明确,教育的方向也很明确。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7504-0.html海报观潮丨AI来了,课堂教育向何方?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