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飞沙,浩瀚无边。达日罕乌拉苏木,地处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腹地,这里人烟稀少,荒芜寂寥,冬夏温差可达80度。
2009年,我国第一个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大型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项目落址于此,一批批沈阳化工大学毕业生也陆续扎根于此,他们远离家乡亲人,年复一年踏实苦干、勇于追梦,坚守在祖国北疆能源建设一线,践行着“化工报国”的无悔青春。
开垦黄沙中的“南泥湾”
“大风,沙尘暴,沙子打在脸上真是一个疼……”今年50岁的杨志勇在回忆第一次走进浑善达克沙地时,仍记忆犹新,“眼前的荒凉令人震撼,好像被困在黄沙之中,真有点开垦南泥湾的感觉。”
杨志勇是沈阳化工大学96级毕业生,辽宁葫芦岛人。2009年,他毅然辞去离家更近的化工企业,成为内蒙古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克旗公司)第一批员工,负责建设初期生产装置的安装调试。
冬季的大漠,北风呼啸,寒冷异常,大雪没过膝盖。每次出现场,杨志勇和工友们裹着最厚的羽绒服也无济于事,“没想到这里这么冷,那个时候我甚至想到了铁人王进喜,既然来了就不能退缩,咬咬牙,坚持!”
“有一次,厂里运煤的提升机坏了,上不去煤,就没办法取暖,我们几百人就靠着人力上煤,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夜里硬是坚持了三四个小时。”杨志勇说,那个时候环境非常艰苦,吃水靠打地下井,但是没人叫苦叫累,还都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学习工艺技术。越是艰苦,越是团结;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这就是化工人的意志力。
杨志勇和他的工友们克服大风、沙尘、极寒环境等不利因素,完成了初期基建工作。从荒芜的沙地到塔器林立,项目各环节主装置陆续建设完工。
接下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工学子走进大唐克旗公司,他们当中就有沈阳化工大学的刘洋、黄婷婷、薄云、孟令威、陈金城、徐红海、任天奇、赵剑、谭伟、李强、王大顺、冯志强、姜海龙、娄小丽、李运阁、林佳奇等42人。
他们的到来,为项目试运行注入了新生力量。
锻造攻坚克难的“生力军”
“风沙炼体,严寒炼志,这是化工青年的第一课。”杨志勇说:“头几年,施工单位抢工期,刚来的学生忙着实习,每天上万人在各自岗位拼搏,整个企业一片繁忙景象。”
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2011年,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们在各自岗位上不畏艰苦、攻坚克难、努力攀登。
“我们的使命就是将劣质褐煤转化成清洁天然气,为绿色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首都的天更蓝。”沈阳化工大学2010级毕业生刘洋刚到企业时满怀激情。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甲烷化工艺是生产煤制天然气的最后一道工序。不过,这项技术的成功实践在当年还属于国内空白。为将甲烷化工艺吃透,刘洋一句一句翻译了整个英文设计文件,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提出了多个技改优化项目,仅甲烷化催化剂升温还原优化就将原设计的45天,缩短到了29天,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正式生产运行期间,由于没有实际经验,一丝一毫的小问题都可能给刘洋造成很大麻烦。“生产过程中,我们多次遇到联锁跳车现象,我排查检修了三个小时,最后发现竟是三层管廊的一个阀芯脱落。”刘洋说,那时候几乎除了睡觉就是上班,做梦时想的都是工作,整个甲烷化工艺流程完完全全装在了脑子里。
跨越艰辛,走向成功。2012年7月28日,甲烷化装置终于产出了合格天然气,标志着全国首套煤制天然气项目甲烷化装置一次开车成功。2013年12月24日,大唐克旗公司实现向北京输送天然气。
“当时感到非常自豪,就像是赢了一场胜仗!毫不夸张地说,你问我的生日是几号,我可能想不起来,但是这些胜利时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这是化工人的纯粹,也是沈阳化工学子的担当。
他们永葆激情、追求卓越
在煤制天然气的生产流程中,甲烷化是最终工序,气化则是第一道工序。所谓气化,就是将原料投入到气化炉中生成粗煤气,以及焦油、氨水、氨气等附产品。
冯志强,沈阳化工大学2011级毕业生,他高大魁梧,一脸的阳光。在气化中心的十多年里,他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动脑,“排放废气之前要利用氨气进行脱硫处理,过去需要采购氨气,现在气化中心可以将分离出的氨气回送到动力中心,不但节约了脱硫成本,还生产出硫酸铵产品。”冯志强兴奋地说,“化工处处都是宝,我的工作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寻宝’。”多年来,冯志强参与了气化中心每一项工艺流程的技术改造,为企业创价值、作贡献就是他最大的追求和乐趣。“很多人认为化工很辛苦,但是我觉得化工事业非常有价值,能在国家能源建设一线留下自己的脚印,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冯志强激情洋溢地说。
“衣服被汗水浸透,混合着难闻的气味,但我们没时间考虑这些……”黄婷婷是沈阳化工大学2010级毕业生,在大唐克旗公司负责分析检测工作。
分析检测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坐在实验室里进行,有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黄婷婷经常要守在生产一线。黄婷婷回忆说,在气化中心试车阶段,为了第一时间提供检测数据,她和同事在几百度高温的气化炉旁的分析室里奋战了一夜。“当时有三台气化炉,每个炉子都要15分钟进行一次取样分析,从晚上8点到早上8点,我们不停地记录时间,不停地分析数据,忙得根本就不知道热。”
由于是试车阶段,气化炉的运行并不稳定。一次取样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拧开了阀门后,一股煤气水喷涌而出,真是毫无准备,从安全帽到衣服,喷得到处是煤气水。”黄婷婷叹了口气说,“那股味道,简直没法形容。”下班后,黄婷婷要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洗去这一身难闻的味道,而是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真是饿坏了,吃饱了就睡了。”这一年,黄婷婷才24岁,她稚嫩的身躯已然扛起了重担。
2019年,大唐克旗公司黄婷婷带头开展创新工作室工作,这是对她多年来全身心投入检测工作的肯定。“创新就是颠覆过去的方式,追求更大的卓越,这给了我很大压力,也让我始终保持斗志。”这两年,黄婷婷参与创新项目10余项,助力企业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婷婷来到大唐克旗公司之后的第十年,沈阳化工大学2020级毕业生林佳奇也来到了这里。从实习生开始,到跟着老师傅一起做创新课题,林佳奇像当年的黄婷婷一样,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平凡岗位体味平凡幸福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一批务实、勇于听从精神召唤的年轻人,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不平凡。在大唐克旗公司,这群沈阳化工大学培养的年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却要为了远方的理想,耐得住天各一方的思念。
李强,一位朴实、坚韧的辽宁朝阳人,他和他的妻子都是化工人。2015年10月,李强接到了到北京大唐国际总部挂职锻炼的通知,此时他的妻子刚刚怀孕3个月。虽有不舍,但同为化工人的妻子很理解李强“舍小家顾大家”的心情,临行时还不忘嘱咐说,“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有我,这不还有个小帮手嘛。”李强顺着妻子手指的方向看,才注意到这个小帮手原来就是自己6岁的大女儿,“当时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我一边抱着妻子,一边安慰着孩子。”
2016年,李强在妻子快到预产期时才请假回家。到家后,他迫不及待地搂住妻子、抱着女儿说:“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共同努力,迎接小宝宝的出生。”第二天,李强先把女儿送到幼儿园,然后带着妻子去医院,又过一天,孩子顺利出生,母子平安。回忆这段往事,李强的脸上写满愧疚,“每次产检时,只有6岁的女儿陪在她身边,真是太不容易了。”
2023年,大唐克旗公司开启二期复工续建工作。李强来到内蒙古支持二期建设。“当时我们全家开了个家庭会议,已经上初中的大女儿说‘咱爸又要远征了’……现在想想,我的爱人比7、8年前更不容易,现在的她每天要带两个孩子。”李强说,这些年来他最对不起的人就是妻子,随着工程进入建设黄金期,他有时加班到凌晨,甚至还要干通宵,这让他跟妻子、孩子视频的时间都没有了。
李强的最大爱好是读书,在妻子的推荐下,他喜欢上了《平凡的世界》这本书,而且一看就是三遍,每次跟妻子聊天,还经常讨论这本书。大女儿知道父亲爱读书,经常开玩笑地说:“爸爸,最近又追啥书呢?”这个时候,李强还不忘教导孩子,“爸爸大学时代就喜欢运动和读书,我的老师告诉我‘玩游戏会让人空虚,看书和运动会让人变得充实’。”这样的充实,让他的精神永远年轻。
工作18年来,李强感慨,“舍小家顾大家是化工人的常态,化工人只有在岗位上才会觉得踏实。”李强用自己平凡的追求,活出了“平凡的幸福”——那便是用自己平凡的每一天努力工作,为祖国化工事业添砖加瓦。
他们生命中最感谢的人
离家在外,让他们更加团结;走进大唐,让他们远离了家人,也让他们有了更坚定的信念。十多年来,沈阳化工大学培养的化工人身上也发生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友情——
姜海龙、冯志强、王大顺,他们是2011年毕业于沈阳化工大学的同班同学。刚到公司时,他们投入到紧张的基建工作中,没日没夜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习。2012年,姜海龙的岳母在家乡承德遭遇车祸,紧急送往北京救治,当时急需大量血液,情况十分危急。冯志强、王大顺听到消息后,二话不说,组织十多个同学、工友,连夜包车赶往北京。“我们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能放下工作来帮我,给了我希望,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姜海龙说。
亲情——
赵剑、任天奇、谭伟,他们是2010毕业于沈阳化工大学的同班同学。谈及感谢,他们口中更多的是亏欠。
赵剑说:“我来单位的第一年,是在岗位上过的年,当时我给爸妈打电话拜年,然后就去上班了,根本没有多想什么,后来听姑姑说,那一年爸妈是掉着眼泪吃的年夜饭,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是自己也有了孩子,感触很深。”
任天奇说:“我在单位工作13年了,我记得只有3次春节是回家过的。有一次,妈妈在家意外摔骨折了,我也帮不上忙,当时全靠我爸和我媳妇,为了不让我着急,家里遇到什么难事都不跟说,其实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谭伟说:“我从小是由爷爷带大的,爷爷对我特别好,当年他一个月退休金只有1700多元钱,还说要在我结婚的时候攒下10万元钱。我刚来单位不久,爷爷突发心梗,可因为距离太远了,我赶到医院的时候也没见到爷爷最后一面,爷爷最终也没能看到我结婚那一天。”
爱情——
谭伟与他的妻子相识相恋了18年之久,从考大学到找工作,两个人始终相隔很远。为了实现在一起的梦想,谭伟的妻子主动放弃了事业编工作,来到大唐克旗公司附近做了一名临时工,直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才又回到了老家。谭伟说:“我的爱人很优秀,她也一样想工作,我们能够在一起,她付出的实在太多了。”想了想这些年家人的默默付出,谭伟说,自己一定要好好工作,回报他们。
他们心中的化工报国
化工是什么?沈阳化工大学2011级毕业生徐洪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有人说,化工是红色,代表了高危;还有人说,化工是黄色,代表了污染;但化工更多的是代表人类的幸福。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处处离不开化工,我们在大唐克旗公司所从事的煤制天然气事业更是为了实现国家绿色发展,为了呵护我们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化工报国是什么?沈阳化工大学96级毕业生杨志勇感慨道:“我的父母、我的姐姐,都在化工厂工作,我从小就接触化工,所以我也选择了化工事业。”
他还说:“国强,家才富,化工事业虽然默默无闻、很辛苦,但这是一件伟大的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业。干一件事要坚持,掌握一门知识要精深,化工学子要时刻牢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有毅力才能走得更远,要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化工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十四年来,这些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化工人筚路蓝缕、筑梦荒漠,用奉献与担当擦亮了“首都经济圈”绿色发展的底色,绘就了祖国新能源事业的广阔未来。
岗位上,他们不畏艰苦、不分昼夜;休息时,他们看书、打球,过着简单的生活。更多的时候,他们选择直接回到寝室,拨通电话,与父母、爱人和孩子聊上几句,因为家人的安好,就是他们最大的安心。
荒凉的大漠,不荒凉的人生。他们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沈阳化工大学学子们特有的光芒——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校园传统,扎根化工、忘我工作的坚定信仰,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无悔奉献,勇挑重担、知难而进的斗争精神,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的奋进情怀。
他们散尽芳华,甘作“一块砖”,在黄沙中支撑起绿色能源保供的重任,为国家现代化付出无悔的青春。
从同一所校园,到同一家企业,四年的化工学子,一辈子的化工人,永远的“化工报国”!
记者手记:从艰苦创业迈向卓越未来,这些扎根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化大学子,用自己的奋斗坚守、勤劳智慧,砥砺化工强国之志,实践化工报国之行。他们的故事,向世人印证了“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化大精神,而更多的“他们”或励志于校园里“强学力行、喻理求真”,或驰骋在建设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奋勇向前,为母校书写更大荣光。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1015-0.html在大漠书写“化工报国”的无悔青春 ——沈阳化工大学毕业生群体扎根内蒙古达日罕乌拉苏木开拓煤制天然气项目纪实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官方回复:新设高校存在瓶颈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