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由辽宁大学与沈阳师范大学联合主办“2025’以书为舟——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沈阳论坛”在辽宁大学蒲河校区举行。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部务委员王玉辉,教育部人事司原一级巡视员、教育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课题组组长赵丹龄,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沈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松,中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振宁,东北石油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董宏丽,辽宁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仇焕广,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龙龙,以及来自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重庆大学曹华军教授、北京大学王兴军教授等多位知名学者出席论坛活动,论坛分两个阶段进行。
王玉辉指出辽宁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战略位置,2023年我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以来,以超常规举措打一场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用非常之策谋发展、行非常之举促振兴、下非常之功求突破,连续两年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辽宁良好发展态势离不开人才的有力保障,近年来省委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出台各类人才引育政策,2023年当选院士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四。同时,省委高度重视青年人才成长,不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针对青年人才出台专项计划,给予有力的资金支持,还通过组织“手拉手”海外引才、“博士沈阳行”等各类活动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未来,辽宁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把辽宁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新时代人才高地。
余淼杰代表学校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向与会嘉宾介绍辽宁大学基本情况,特别指出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汇聚两院院士、联合国会士等顶尖英才,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特聘教授,国家级人才项目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等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起“头雁引领、强雁支撑、雏雁蓄力”人才梯队体系,形成完整人才生态链。辽宁大学重才、惜才,始终将青年人才发展置于学校整体事业的战略核心,厚植成长沃土,搭建成才平台,以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为青年才俊提供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诗意栖居的成长乐园。辽宁大学愿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将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转化为优化青年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充分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赋能学校“双一流”建设,让青年人才在服务振兴东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宏伟征程中绽放光彩,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杨松在发言中指出,当下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才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东北高校作为人才文化的重要阵地,虽面临人才流失、体制机制僵化等历史遗留问题,但随着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推进,辽宁省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杨松表示沈阳师范大学有着深厚的底蕴,以教育学、化学等学科为龙头,学校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多名教师获得鲁迅文学奖,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十,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学校建立了人才、学科、团队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施多项人才工程,致力于为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发展平台,诚邀各方人才加入。
王振宁发言指出引导青年人才成长、促进其脱颖而出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报告》总结高校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为青年人才成长提供系统路径,为高校青年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对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他提到中国医科大学具有红色教育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教育的学校之一,曾以学校名义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在长江口办学九个月。近年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数名国家级专家人才,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以及学校发展道路的正确规划。
赵丹龄、董宏丽、龙龙分别作为课题组组长、笔谈作者代表和优秀团队代表结合本次论坛主题进行了深入发言。
论坛第二阶段学者对话环节,由喻梅、薄立波主持。
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加强学术研究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和打造优秀的科研团队、加强学生宽口径复合式人才培养、助力东北人才振兴等前沿主题展开讨论。彭玉平、王爱杰、董宏丽、曹华军、王兴军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为高校青年人才培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引。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各位专家与参会的青年人才进行了深度互动,耐心解答青年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为他们指明发展方向。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4364-0.html2025’以书为舟——高校青年人才发展沈阳论坛在辽大举办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