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浙大最早的办学地址是在哪里吗?浙大的西迁路线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浙大七个校区哪个历史最悠久?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从1897年求是书院的艰难初创到如今七个校区齐首向前迈进,浙江大学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在纪念建校127周年之际,浙江大学档案馆和图书馆联合举办了“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浙江大学百年校址展”,以校址的变迁展现浙大百余年筚路蓝缕屡创辉煌的办学之路。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展,看看它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变迁的校址与不变的情感
本次展览在紫金港基础图书馆一楼大厅展出,整体上按照浙大发展的历史脉络呈现,分为“开物前民求实学(1897-1927)”“国有成均展宏图(1927-1949)”“调整发展启新局(1949-1998)”“树我邦国奔一流(1998- )”四个部分,通过丰富的档案图片和文献资料展现浙大的校址变迁和不同时期的求是园风貌。
20世纪50—60年代浙江大学校园全景(现玉泉校区)
以“校址”作为展览选题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浙大档案馆”公众号上曾刊登一张题名“柿花园一号”的老照片,后被一位研究浙大西迁历史的老师指正,这位老师也是经由曾在柿花园一号住过若干年的老住户提出异议,并从另一位西迁老人发的照片中得以证实这件事。
“柿花园一号”(浙大在遵义的教职员俱乐部)
“在这个事件中,我发现原来校友、西迁老人们对曾经就学、生活过的浙大校园的情感是那么深厚,即使时隔多年,细节都历历在目。浙大在百廿余年的办学史上,虽然更换过很多校址,但是始终弦歌不辍,并且流泽四方,留下了许多佳话,值得我们去发掘、书写、展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浙江大学档案馆编研展览办公室副主任金灿灿这样说道。
校址的变迁不仅仅是位置的简单变化,它更关联着学校波澜壮阔的办学历史以及在坎坷中铸就辉煌的发展历程。同时,每一处校址都是浙大学子校园记忆和青春岁月的切实依托。除了脉络清晰、史实准确之外,策展人还希望这个展览是“有温度的”,因此在人物和事件的图片与史料之外,展览中还呈现了校园里的许多风光与建筑图片,通过它们可以领略不同时代的建筑之美,也能唤起曾在这里求学的浙大学子的青春记忆与情感。
漫漫西迁路,拳拳求是情
浙大历史上荡气回肠的“文军长征”——西迁办学,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内容。如何在有限的展览空间中将这段浓墨重彩的岁月呈现出来?策展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最后选择采用立柱的形式,每一个西迁地设立一个立柱,既突出这段历史又节省篇幅。
从浙江西天目山、建德到江西吉安、泰和,再到广西宜山,最后到达贵州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多,穿越南方六省,行程2600公里,浙大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通过这些立柱可以详细地看到浙大西迁的路线与场景,并从中感受到浙大在抗战烽火中对文脉与希望的延续。在西迁办学时,浙大师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宜山遇到了疟疾和日军的轰炸。但也正是在这最为艰苦的时期,“求是”校训与校歌诞生了。
浙大师生乘坐民船从建德赴泰和避难(摄于1937年12月)
浙江大学 1938 届学生毕业典礼合影(1938 年 6 月摄于江西泰和,这是浙大西迁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求是精神正式诞生于筚路蓝缕的西迁之路,而其源头则要追溯到浙大最早的办学地址大学路上。“纵观整个浙大的校址变迁史,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在院系调整之前(除西迁时期外),我们的校园主要是围绕着大学路校址在发展的,大学路校园的历史非常悠久,是百年求是文化的发源地。”这是策展人金灿灿在梳理完浙大校址变迁史后的发现与感悟。
因此在展览的前两部分即“开物前民求实学(1897-1927)”和“国有成均展宏图(1927-1949)”中都用大量的图片与素材展现了浙大在大学路旧址的办学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路校址在浙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求是精神的源头。
地图复制件、纪念碑——展览形式的创新
为了增加展览的可看性,除了历史图片和文献史料之外,这次展览还做了一些特色的地图复制件,比如求是书院时期、四校时期的地图,还有整个西迁的地图。
其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实物展品是陈述彭先生绘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舍图》。陈述彭是著名的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48年在浙大读研究生期间他采用透视的方法画了一张浙大校舍图并把它挂在自己所在的助教办公室里,这张图被竺可桢校长看到后以招待客人的缘由借走。之后竺校长又陆续借了几次,陈述彭就将这张图送给了校长。后来,竺可桢校长还拿这张地图作学校招生广告册的封面。此外它还被刊载在1948 年 4 月1日出版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刊》(校庆特刊)上,这份宝贵的史料由此保存。
另一个比较特别的实物展品是一个纪念碑的复制件。抗战胜利后浙大准备复员回杭,为了纪念浙大的西迁办学,1945年6月学校在遵义浙大总办事处门前树立“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碑文介绍了浙大在遵义办学的概况。该碑于1982年7月遵义市十一中(旧省立三中)扩建时出土,现树立于遵义湘江河边碑亭内。此碑由竺可桢校长改定,罗韵珊先生楷书刻石,记录了浙大师生西迁遵义办学时在艰难中求存、在逆境中崛起的历史。展览原计划是展示浙大档案馆藏的石刻复制碑,但由于石碑过重搬运困难且展柜无法承受,最后紧急制作了1:1木制模型,原件表面影像还原裱贴的实物复制件。
回首百余年的光辉历程,浙江大学的校址几次变迁。一代又一代浙大学子进入求是园求学,在这里度过最宝贵的时光,也从这里扬帆起航书写璀璨篇章。校址几经变迁,但求是精神始终不曾断绝,求是园的故事依旧在继续,一代代浙大人将秉承求是精神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文: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人民号学生记者 周晓 图片来源:浙大档案馆)
责编:吴雅兰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4824-0.html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母校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