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王学涛 报道
7月15—16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成长大会”在山东临沂高新区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九百余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大会。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山东起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博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承办,青岛起立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此,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起召开了本次大会,旨在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作用,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项贤明,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万物启蒙课程创始人钱锋8位专家在本次大会上先后进行了分享。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郭希家、山东省临沂高新区教育体育工作办公室主任董西尚等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致辞。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马国川
△山东省临沂市教育局教师工作科科长郭希家
△山东省临沂高新区教育体育工作办公室主任董西尚
边玉芳:读懂孩子,协同育人
有没有一本书,对你的职业生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的回答是儿童文学短片小说《小王子》。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创作。作者选取了一个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来讲述人生故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边玉芳
边玉芳称,每个人都从孩提时代过来,但我们常常忘记曾经历过的儿童时代。每个人都会被过去的经验所塑造。如果读懂了自己,也有助于理解孩子。
边玉芳表示,中国的教育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候,教育生态面临巨大考验。新的时代给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读懂孩子。“我们必须要从自己封闭的教育体系中跳出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现在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育人是根本,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边玉芳谈到,一个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往往具有自信和韧性的特质,这些都是由童年经历所塑造,都是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才能营造儿童成长的健康环境。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没有成功的体验,他会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即“习得性无助”。另外一句话叫“习得性勤奋”,他知道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所以一个人是否自信,取决于成功和失败的经历以及看法。
有不少老师提出,现在不敢批评孩子了。边玉芳认为,表扬和批评是老师育人的重要法宝和手段。“如果老师都不批评孩子了,教育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有个体差异,如果用宋江批评李逵的话语来批评林黛玉,这个结果就非常不妙。”
边玉芳表示,保护性因素越多的孩子,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成长,也能抵制不良的影响。比如,留守儿童容易有心理问题,因为他们缺少家庭的支持。但有些留守孩子却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他们的心理弹性超过一般人,他们在逆境中成长。这样的孩子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或许他们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有爷爷奶奶的关心,或者是得到了好的社会支持。
边玉芳分享,研究表明,贫困会影响儿童的脑发育,但良好的亲子关系、较少的社会性应急事件,可以保护孩子脑的发育。所以,孩子不是要拥有所有的保护性因素才能健康成长,若是提供一项或者几项的保护性因素,也能给孩子的成长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心理学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身体比较虚弱的孩子,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比较弱。
边玉芳谈到,幸福孩子需要的成长环境有八个要素:有安全感、有温暖感、有归属感、被接纳、有目标、有交流、有自主性、也要富有挑战性。这八个要素站在儿童视角,可以作为家长、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对孩子成长环境的评估标准。
詹大年: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昆明丑小鸭中学迄今创办13年,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学生因为叛逆、网瘾、早恋等原因被认为是“问题孩子”。
在很多人心中,“问题孩子”的家庭通常有这些特点,出身农村,父母学历低,家庭贫困,父母离异,或是留守儿童等。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此次活动的分享中谈到,根据学校的数据分析,“问题孩子”绝大部分是来自于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他们的父母大多毕业于名校,拥有高学历。在学校招收过的3000名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老师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青少年多来自教师家庭、医务工作者家庭、行政干部家庭。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
为什么教师家庭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的多?詹大年表示,最大的问题是角色缺失。“你在孩子面前到底是什么角色?如果是家长,家长的角色相对学校存在,他是需要配合学校的。如果是父母,父母是无条件保护孩子长大的人。如果是老师,老师的对立面是学生。若老师总是以学生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的孩子,角色定位错了,教育就一定是错的。”
詹大年称,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父母对孩子的最大粗暴就是“控制欲”。孩子的问题都是关系问题。解决了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如何沟通好的关系?詹大年表示,要关注孩子的主体安全感,构建场景的温馨感,满足需求的价值感。只有孩子主体人格被认同,内驱力才会出现。
在詹大年看来, “问题学生”也需要帮助,而非简单地“转化”,“感化”不如“共情”、“改变”不如“建构”、“教育”不如“保护”。关注“问题学生”的需求,教育者要对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引导其健康成长。同时,要理解“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信任和共鸣。教育者也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营造安全和支持性的环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尝试,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詹大年谈到,教育者首先是场景的建设者。好的老师、好的校长、好的班主任,他们的教育设计一定是让每个孩子平等、无差别的参与教育发生,看见主体价值。个人幸福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人际关系质量好,教育就幸福。
项贤明:教书匠、教师、教育家眼中的教育有何差别
人生百年,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看到的世界,要丰富得多。更重要的是,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生的体验要丰富很多。
每个人都有教育的眼界,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教书匠、教师、教育家这三类人眼中的教育有什么差别?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项贤明谈到,在教书匠的眼里,教育很简单,专注于考试,将学生视为考生,他的教育活动一切都围绕着考试来,追求课堂表现和公开课认可,目标是通过考试评职称。教学内容局限于标准答案和考试要求,忽视学生内在动机和兴趣。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项贤明
在教师的眼里,孩子是学习者,他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教师拥有专业精神,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科学原理的掌握。教学内容可能仍受限于课程大纲和考试要求,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家会将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体,关注其精神和全面发展,并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的人。教育家将教育视为人生志业,关注学生的未来,帮助他们塑造更加丰富、完美的人生。
项贤明指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过分重视“教”而忽视“学”。他谈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世界。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为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教育家关注的是学生内在热情和天赋,而不会是考试成绩。教育家关注的是学生智慧、精神世界、人生体验和感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标准答案。
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家,绝对不容易。项贤明强调,成为一名真正教育家有三项基本修炼:学科专业是基础。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并对其充满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其精神;教学法是教师的“手艺”。 教师需要掌握教学技巧和工具,但这只是基础技能,不足以成为教育家;教师要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深入理解,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家的境界。
郭文红:学做一个专业且幸福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被学生气得发抖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教师的情绪来源有哪些?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认为,学生的行为表现排第一,其次是环境压力、教师认同感等。如果一个老师每天都疲于奔命,面对孩子发生的种种问题不知道怎么办,觉得自己命苦,像这样的一种工作生活状态,肯定不能获得幸福的职业人生。
△南京市首批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郭文红
郭文红称,老师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和动机,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问题”行为。孩子出现的行为、言语、表现一定跟他深层次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有关,多数是在寻求安全归属和尊重,也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如果教师拥有专业能力,就能够比较从容应对一些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事情。
郭文红表示,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感觉自己付出了很多,那都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爱。没有不想自己孩子变好的家长,只有不知道如何去做才能促进孩子进步的父母。当不懂孩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做错事。
读懂孩子的心理,就能理解、包容,甚至心疼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耐心和同理心,通过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建立自信和安全感。
郭文红谈到,老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包括造出来的班级氛围,其实都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感。孩子只有感觉到被承认、被接纳,有了保护、被爱,才有可能融入集体生活。
作为一个专业老师,比爱孩子更重要的是懂孩子。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观察、倾听、沟通等技巧。当我们真正理解孩子时,能够更好地与他们沟通,建立信任,并有效地引导他们成长。这种成就感会带来教育的幸福感。
听得懂孩子的语言。儿童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需要放下成人的思维模式,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才能理解他们语言背后的真实意图。
读懂孩子的认知。过高的期待和压力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教师需要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避免因期望过高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遇到困惑时,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启迪孩子,并引领孩子。
当我们真正懂孩子的时候,不仅孩子的格局、视野、心胸不断开阔,这个世界也会少了很多烦燥焦虑,多了友善和温和。
陈默:架构教师的职场心理
现在有一些年轻教师,已经有职业倦怠现象,在教师行业里没干几年,已经萌生离开的念头。不是钱少,不是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信任他,而是他觉得活很多,身体很累。在当下的形势下,如何架构好教师的职场心理?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陈默认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用发展性眼光看学生。
“一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总是向老师告状,老师说你们不能离他远一点,这个多动症的孩子50岁晚上都会有噩梦。”陈默称,老师要慈善为怀,这也是信念。一个孩子能取得成功,需要多少天赋,又需要何种际遇?有时候,一位优秀的老师就够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陈默谈到,如果一个老师有高的职业价值感和目标感,他个人的成就感就高。个人成就感高的老师,就容易向专家老师进发。专家不是别人评的,专家是自己评的,在自己的专业里做到百问不倒,你就是专家。
陈默强调,作为教师一定要架构好心理力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时候心理问题就是一念之差,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就帮到学生,这在当下尤其宝贵。
李镇西:课堂的智慧在于人,是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AI”是人工智能的缩写,但是这两个字母刚好可以作为很多汉字的表音。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发展,是“爱”,是“哀”,是“唉”还是“碍”?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发言开始提出了以上问题。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李镇西
李镇西认为,AI技术让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机器能做的交给机器,人做的是灵魂、价值、情感,回归了素质教育。原来用于刷题、查找资料的事情,AI一键完成了,节约的时间和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玩耍。但是这并不是必然的,要看你怎么运用它,否则“爱”就变成“碍”。
很多人提出教师能不能战胜机器人?关键是怎么理解教育。如果教育仅仅是刷题,那机器肯定可以取代人的,这毫无疑问。但教育不只是培养知识、训练能力,其实质是关心灵魂、精神、情感。教师这个职业,需要有交往能力、需要爱心,需要审美和创意,具备了以上素质,教师永远不会担心“铁饭碗”被人夺取,因为你所做的不可能被机器取代。
面对目前比较流行的“智慧校园”,李镇西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他认为,智慧是人所独有的,现在把它教给了机器,好像没有这些就没有智慧,荒唐之极。智慧是人独有的,智能是人赋予某些设备的,这是一个界线。课堂的智慧在于人,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是智慧教育的所在,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因材施教”。
钱峰:自我认知能力是AI时代最重要的技能
社会情感学习(SEL)是联合国的一个项目,在我国很多地方也在推动社会情感学习的建构。这个项目旨在基于儿童视角,通过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支持性环境建设,培养学生自信心、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有效地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挑战,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万物启蒙课程创始人钱锋认为,社会情感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促进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没有社会真实场景的体验,通过社会化学习,帮助他们建立社交关系。
△万物启蒙课程创始人钱锋
钱锋在演讲中强调,“为己之学”是为真正的学习而发生,教师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他自己的喜好,认识职业可能,认识在社交中无数可能性的能力。
钱锋认为,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是这一轮新课标推动的教育变革,是我们非常值得期待和发生的现象。自我认知能力是AI时代最重要的技能,社会情感学习有助于认识自己的优势、勇于尝试事物的自信,提高自我效能,建立自己的信心,都是跟自我有关。
社会情感学习不是德育,它是跟课程、教学、各种社会实践关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重要的技能,由此迸发的一种情感体验,或者是一种综合素养。下一步的人工智能社会,我们要培养“为己之学”,去关注人的灵性,要在儿童的创造力、情感能力等机器不能取代的方面超越。
王旭明:高素质教师的三个特征
针对本次大会主题中的“高素质教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有三个特征:一是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二是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三是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养。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谈到教育创新,王旭明指出,教育需要继承和发展,目前的教育创新基本没有超出孔子教导我们的范围,只不过把孔子的思想不断具体化了。“有教无类”不就是保证教育公平,让所有人都能接受最良好的教育吗?“因材施教”不就是根据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方法吗?
王旭明谈到,真正的教育思想家说的话通俗易懂,说的是人话,是真话,是实话,是具体的话,高素质教师队伍要多说这些话。高素质教师队伍既要“看天”,看理想、情怀、道德、抱负,看国内外风云变化、人际间错综复杂,还要“落地”,就是发生在学校、课堂、家长、学生的一件件具体的事该怎么办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为了人,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中间点是人,教育的结束点也是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是个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是所有人,是具体的人。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王旭明强调一定要讲“情感”。人工智能时代,新时代人要高过机器人,就得有感情,而且情感丰富。一个没有喜怒哀乐的老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必定会被淘汰。
△大会现场
在为期两天的大会上,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对教育的思考和具体实践经验,展现了教育领域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为现场的听众带来一场教育的精神盛宴。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143-0.html“高素质教师”应具备什么特质?名师专家谈教师成长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