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潍坊科技学院化工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法鹏带领党员师生与入党积极分子走进寿光市盐碱地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在葡萄藤下开展了一堂沉浸式田间党课。本次党课以“党建引领生态治理、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旨在以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走深走实。
一堂“接地气”的党课:党建引领生态修复新路径
在葡萄架下,李法鹏书记一边指着枝繁果硕的藤蔓,一边讲述背后的生态变迁:“这片盐碱地原本寸草难生,如今葡萄飘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他勉励青年党员要勇做生态修复“头雁”,依托专业所学攻克盐碱治理关键难题,真正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结合化工与环境学院“雁行计划”党建品牌,学院党总支同步发布了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田野三步走”实施方案:
一是“雁阵领航”——构建党员科研突击队
成立由党员教师牵头的“盐碱地生态修复攻坚小组”,组建学生科研联合体,针对盐分调控、土壤修复等技术瓶颈,开展专项攻关。目前已推进“纳米材料改良盐碱地”“高效控盐传感装置”等技术立项研发。
二是“雁阵护航”——设立红色实习实践基地
与寿光当地葡萄种植合作社共建“党员教育+农业转化”融合基地,建立“实践育人+服务三农”双轮驱动机制。学生党员担任“技术服务联络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土壤采样、数据采集和技术推广。
三是“雁阵协同”——推动产教融合示范项目
学院与光大环保能源(寿光)有限公司、山东海峡环保科技公司等企业联合开展党建共建与科研协同。依托企业需求共建“盐碱地生态治理产业学院”,在课程开发、师资共享、项目共研等方面开展全链条合作。
一场“有实效”的思政课:田间课堂提升使命认同感
党课现场,葡萄园负责人袁训杰分享了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与经验,激发了学生热烈讨论。“实时监测精准控盐”“以作物为媒提升土壤活性”……一个个创新构想在田间地头不断碰撞,一位学生党员激动地说:“这不仅是一次党课,更是一次把思政教育写进泥土里的深刻实践。”
学院党委还同步启动“红色力量进乡村”专项行动:成立“生态护航”志愿服务队,由学生党员定期下沉村庄,开展生态知识普及与科技志愿服务;建立“支部共建+项目共创”机制,与当地党支部共建盐碱地特色作物培育实验田;开发《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主题党课精品资源,打造“线上可学、线下可行”的党课新样态。
一张“施工图”:绘出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奋进轨迹
未来,化工与环境学院将持续深化“党建+科研+产业”融合机制,系统推进“雁行计划”高质量实施,构建“党建统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队伍协同”的长效机制,为盐碱地治理和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建设盐碱地特色作物种植示范基地,以科研反哺农业,通过科技赋能推动高产稳产农技成果在村落落地生根;二是打造党员先锋攻坚队伍,聚焦关键难题,实施“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党员教师和青年骨干在盐碱地改良一线挑大梁、啃硬骨;三是推进全国样板党支部申报创建,以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引领服务发展的质量和效能;四是优化“双带头人”书记工作建设,健全机制、强化功能、发挥示范,锻造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的基层党建骨干力量。
在广袤的盐碱地上,一堂堂党课、一项项举措,正让红色种子在绿色沃土中扎根、发芽、结果。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答卷”,化工与环境学院正以实干实效书写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硬核篇章”。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288-0.html党建引领盐碱地生“金” 田间党课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