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明明 通讯员 赵星 报道
近3年,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考研率持续攀升。2025届毕业生考研率突破30%,206名学生相继被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录取。
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励420余项,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50余项。
近3年,学生考取国家电网人数超400人。2025届毕业生在国家电网招聘考试中,122人被山东省电力公司录取,录取率全省第一。
近3年,学院本科招生录取最高分连续排名全校第一。2025年,学院6个本科专业招生最低录取位次较上年平均提高5000位次。
这些数字和成绩,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成效的真实注脚和直接体现。竞争激烈环境下学院缘何吸引到优秀生源、培养出优秀学子?
·夯实专业基础知识·
“学院每个专业培养目标中都包含‘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工程创新意识’‘能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等内容;许多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评价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这说明培养目标达成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都是不错的。”学院党委书记卢彦峰表示。
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
围绕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学院推进教学改革。
“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课堂是主渠道。学院许多专业课涉及多方面知识,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其实并不容易,”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高明亮说,“这就需要老师既要潜心钻研,又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讲授形式。在这方面,学院有着研究教学的良好传统。近5年,学院获批省部级教学项目32项,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更多地掌握知识。坚守教学一线20多年、代表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的专业教师张厚升,不断引入学科前沿与科研成果,将所在团队的打包机、电机软启动控制器等科研项目转化成教学项目,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会、弄懂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迭代改革与实践,形成了基于“BOPPPS+双PBL”的“三段五环七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熟练掌握复杂的运动控制知识。
“张厚升老师让我们知道了学习到的知识是能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同学们都很喜欢上张老师的课。”2021级推免至北京大学的学生李金时说。
围绕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学院强化学习指导。
学院建立完善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教辅人员组建的全员育人机制,配合学情分析、家校联动、困难帮扶和学业预警等措施全方位帮助学生,全程跟踪评估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学院强力推进学风建设行动计划,狠抓高数、电路等基础课,建设效果逐步显现,学院学风大为改观。为帮助学生考研,学院常态化开展数学和电路“每日一题、每周一练、每月一测”等工作,抓实考研课程过程学习;每周组织学业困难学生集中学习3次,并安排优秀学生答疑帮扶;定期开展课程月考、四六级模考等。山东省教学名师李震梅教授不间断收集和研究重点高校的考研试卷,在秋冬备考关键期,每周都会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义务为考研学生答疑辅导,这项工作一做就是20年。
“2023年考研遇上疫情‘大考’,考研学子有的发烧近40度,有的上吐下泻身心俱疲,一个又一个同学想放弃,是学院的老师们与孩子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加油鼓劲,他们才能坚持到最后……”在学院家长群中,一位考研学子家长以最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对学院最真挚的感谢。
·锤炼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高明亮介绍,围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院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职业实践”递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诸多环节。
围绕锤炼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
李震梅围绕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出“五化”,即虚拟实验全程化、教学实验同步化、认知过程层次化、综合设计项目化、自主创新实战化。
李震梅说:“比如,虚拟实验全程化就是让虚拟实验‘进教材、进课堂、进寝室、进设计’;教学实验同步化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设计电路、现场仿真,然后在便携式实验箱上组装电路,引导他们研究性学习,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设计电子线路的能力。”学生说,这种模式让他们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能力,他们很喜欢。
围绕锤炼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打造高水平实验平台。
2021年,1.8万余平方米电气教学实验综合大楼启用。楼中的仪器设备价值超过6000万元,且全部对本科生开放。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实验水平,智能电网研究院院长徐丙垠教授还捐资建立了超高压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在全省高校是独一无二的。”高明亮自豪地说。
目前,学院拥有5个省级平台,3个校级研究院,3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9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围绕锤炼实践创新能力,学院倾力支持科创竞赛。
学院打造“青电双创蓄水池”师生沟通互联平台,吸引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依托团队力量完成项目孵化和备赛能力提升;争取资源,打造“通广电子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整合717、721双创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基地、协同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系统,着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在竞赛过程中,许多教师不仅全程指导,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2023年暑假,留校学生备战电子设计大赛,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测试设备短缺,在一筹莫展之际,赵博教授领衔的特种电机研究团队从科研经费中拿出4万元,采购了10台示波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等设备,解决了参赛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
助力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获得国家级立项6项。近年来学院创新竞赛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涵养优良综合素质·
“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还要具备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工匠精神、团队精神等等。为了涵养这些综合素质,学院推出了系列举措。”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潇伟介绍。
围绕涵养优良综合素质,学院强化思想引领。
学院通过强化课程思政新理念,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本领、争做时代先锋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爱党爱国教育、红色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课程思政新内容,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良好氛围。
学院依托官方网站、官微等,组建“党建+媒体宣传矩阵”,成立“党建+”新媒体阵地“芯电感应”网络文化工作室,积极完善红色思想、工匠精神、专业实践、创新活动“四位一体”、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网络思政体系,提升网络育人实效。
近年来,学院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资金,加大选树表彰先进典型力度,让优秀者有满满的仪式感和成就感,累计发放智洋奖学金、善小奖学金、通广电子大学生科技创新支持基金、荣耀合创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500余万元。“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勇担社会责任,绝不辜负学院和社会的期望。”智洋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电网2102班学生毛星凯说。
围绕涵养优良综合素质,学院强化文化修身。
学院依托“青电E家”,打造学生社区主阵地,开展高质量文化活动,因地制宜,打造“E系列”品牌活动;创建专属微信栏目板块“E家小站”,用服务学生的“微视角”建强组织、创新活动、丰富文化、强化服务,精准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成长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对学院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
学院连续7年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作品”征集活动,探索“思政+实践”有效路径,加大考研推免、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经验分享力度,点燃学生学习生活创意思维,提升工科学生文学素养。
学院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每年都有百余支团队投身社会熔炉长才干、作贡献。“四叶草”暑期社会实践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以“爱心、信心、希望、幸运”为实践宗旨,不断前往祖国乡村实践地进行公益支教活动,连续4年获评全国百强团队。
“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万余名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虽然学院目前已具备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本科人才培养仍然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彭克表示。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632-0.html揭秘“电气现象”——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巨人之肩”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