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明明 通讯员 赵星 报道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师张岩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荣获一等奖,是继张厚升老师在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一等奖后,该学院教师再次获得教学国赛一等奖。
一个学院能够连续两年在国家顶级教学赛事中获得一等奖,这在山东省高校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据统计,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教学比赛中,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奖数量占全校的2/3。
这些成绩,是对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深耕教育教学多年最好的褒奖和最亮丽的展示。
秘诀何在?
顶层设计有高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一直有重视教学工作的传统,领导班子对此有着统一共识,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不断做规划、定政策、建机制,提供各项保障。同时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解决突出问题。”学院党委书记卢彦峰表示。
强教必先强师。学院高度重视教师能力发展,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编撰了教师培训指南、青年教师成长规划等制度手册,开展新时代教师队伍素养提升工程,实施“党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学科素养与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4类培训内容模块,探索“新入职教师—成长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优教师”五级梯队分层培训模式。在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更是把“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发展思路,提出要“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推进梯队团队建设,形成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
制度强则事业兴。完备的制度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经过多年建设,学院按照学校要求,在相关部门指导下,教育教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一套基本完备的制度。“这些制度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规范管理类的,对教学各个环节都作了具体规定,有利于确保教学质量;一类是鼓励创新类的,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学院副院长高明亮介绍说。
为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学院将评课活动制度化,对学院领导、系主任、系副主任、同行教师、院级督导员、辅导员听课要求作了详细规定,听课人、被听课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建立教师和辅导员联动机制,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定期沟通,及时通报反馈教育教学相关信息。
为鼓励教学研究,学院制定了多项鼓励教学研究的制度措施,每年都立项一批教学改革项目;资助教师参加国内教学研讨活动;组织200余次教师培训研讨会、学术论坛和教学观摩活动、座谈会等;对于年度教学质量评价得分高的教师,年终增发教学质量奖励津贴。
“学院的老师用心,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细心,全院上下齐心,这些制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主持学院工作的副院长彭克表示。
专业建设有厚度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教育教学一条重要的生命线。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师范)6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为教育部首批认定新工科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家、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组织,标志着工程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认证倡导“OBE”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通过认证标志着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在这种背景下,学院审时度势,将专业认证作为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从2017年启动相关工作,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自动化两个专业入手,最终实现所有专业能“认”尽“认”目标。
认证启动之初,各项工作并不顺利。
“我们的学生90%以上是国内就业,不像985、211院校,有好多去国外就业的机会,我们做工程专业认证有意义吗?”“我们这种双非学校申请太难了!”有的教师对此不甚理解,也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这种情况,学院领导就耐心地做解释工作。
思想统一了,但接下来的任务并不轻松。认证对老师们来说是新鲜事物,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不清晰。
李震梅教授回忆,那段时间,系室的老师分成几个小组,每周开一次会,通报工作进展,研讨下一步工作。每个人都加班加点,就连退休的教师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其中。时任副院长孙贤明作为学院认证工作的负责人,更是身先士卒,牺牲周末和节假日,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保证按照计划时间节点完成各项任务。
2019年9月,喜讯传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通过审核,成为学校第一个进校认证专业。随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也相继通过认证。
专业认证的通过,标志着学院专业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按照专业认证标准来做,已成为教师的行动自觉。”彭克说。
以赛促教有温度
各级各类教学比赛,是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优质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各项赛事,将其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教务处与各学院相互配合,组建了多支参赛教师团队;组建校内外指导专家团队,对参赛教师及团队进行线上线下系统化培训和针对性辅导,力争做到贴心服务”,教务处处长庞秋香说,“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正是其中的受益者和佼佼者。”
学院积极组织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对于省级以上青教赛和教创赛这两个含金量最高的比赛,院领导亲自牵头,组织专家一对一打磨指导,聘请专业公司进行课堂实录,多方协调各个部门汇总相关数据等。张岩参加国赛培训期间,学院领导更是全程陪同,给予温暖的支持和全方位的保障。
给予张岩温暖支持的还有她所在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在山东省教学名师李震梅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提出“四融五化”教学模式,“四融”即将翻转课堂、对分课堂、问题导向和分层教学融入课堂,“五化”即教学实验同步化、虚拟实验全程化、实践教学层次化、综合设计项目化、自主创新实战化,相关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团队课程“模拟电子技术”被评为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以及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慕课获评山东省在线教学优秀共享课程一等奖,“雷电危害模拟及电力系统防雷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被评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学(电子技术)》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山东省一流教材。近三年团队27人次获学校教学质量奖。
在李震梅看来,团队课程“模拟电子技术”经过一代代教师40多年传承积累,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资源优势,完全可以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张岩作为年轻教师,曾在省青教赛中获得过非常不错的成绩,很有希望再往前冲一下。于是,她鼓励张岩继续参赛。
为帮助张岩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李震梅带领团队协助撰写了参赛的讲课内容,逐字逐句地讲解每一个教学环节该如何开展、课件和板书该如何设计、教姿教态该如何纠正、语音面貌该如何提升,甚至细微到督促张岩减肥以保持良好的体型体态。团队每周至少举行两次研讨,群策群力为张岩的各项备赛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对各个比赛环节进行实战演练。经过无数次的精心打磨,张岩对所有的参赛内容和环节烂熟于心,最终在省赛和国赛中连获两个一等奖。
“如果说我的情怀是一粒种子,那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就是最肥沃的土壤;如果说我的初心是一株小树,那么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就是最温暖的阳光!”对于学院和团队给予自己成长的帮助,张岩满怀感激。
作为学校教学国赛一等奖突破的第一人,张厚升同样表示,学院提供的育人环境、氛围和平台,是他成长的坚强保障。
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学生最有切身的感受。“我们感到‘模电’不再是‘魔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授课内容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案例、时事热点、电赛项目等相结合,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同学们也明确了课程的应用导向,非常乐于参与课堂互动和交流,课后也积极按照老师的要求开展小组拓学活动,同学们普遍感到自己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课余时间老师也特别愿意和我们交流,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老师都像朋友一样为我们排忧解难。”推免至山东大学的学生程若曦说道。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633-0.html揭秘“电气现象”——书写教育教学的“奋进之笔”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