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推出了一款春节专享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会比同期限、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高出5到10个基点,但发行时有区域限制,主要是为了通过控制规模来保障收益率。”某中小银行资管部人士告诉记者,该行主要从投资端与渠道端两方面做高该产品收益率:投资端方面,会将存量高利率存款等优质资产向该产品倾斜;渠道端方面,会联合该行零售部降低产品管理费与销售费。
事实上,不只是节假日特别款产品,多位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证实,市场上出现了类似于橱窗基金的特别款理财产品——高收益打榜产品,发行前期以高收益率吸引投资者,一段时间后产品收益率将“腰斩式下跌”。
“一切都是为了上量。现在理财行业竞争激烈,有些理财机构怎么夺眼球、怎么好卖就怎么来。一开始会推出一两千万元的小规模理财产品,因为规模小所以很容易做高收益率。然后在铺渠道时,由于历史业绩好看,代销机构就会将它们放在推荐榜单前列。产品放开申购额度后,迅速吸引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的资金进来,但如此高的收益率无法长期持续,过一段时间就会掉下来。这在业内不是秘密,甚至会有银行渠道方主动来问询相关事宜。”某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 张佳琳
高收益率特别款产品揽客
“每逢春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假日,一些理财机构会推出特别款理财产品,也会加大客户营销力度,以一定的收益率优势来增强产品竞争力。有的理财机构会用降费等手段来提高产品收益率,类似于薄利多销,目的在于制造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某城商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
春节假期前后,居民与机构手头资金较为充裕,记者注意到,不少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会聚焦客户的资金增值需求,发行春节专享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大多在2%-4%区间,其中不乏业绩比较基准上限超3%的吸睛产品。相较于一般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往往高出一截。例如,禾城农商行推出的2025年春节专享PR2级理财产品,期限类型为3-6个月,业绩比较基准为2.2%-2.9%,销售区域为浙江省。而该行同期限、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2.05%-2.75%。
除了产品名称带有“春节”二字的特别款产品,春节前夕记者走进某股份行网点,该行客户经理小吴还向记者介绍了其他特别款产品,“有理财机构在春节假期前后、年末季末等特殊节点,为了吸引资金,会阶段性提高产品收益率。”
小吴说:“低风险的现管类理财产品,底层资产往往是货币基金或银行存款,注定了此类产品的收益率不会太高。然而,现在有部分新发的现管类理财产品收益率超3%,但收益率每天都会变化,维持一段时间后,收益率就会掉到1.5%左右的正常水平。因为前期表现好,这种产品很容易售罄。”记者打开多家银行App发现,部分银行代销的多只现管类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3%,而一段时间后,收益率出现大幅下跌。
某国有行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类产品在业内被称为打榜产品,“投资者买理财产品时,最先关注的肯定是收益率表现。高收益率产品很吸睛,非常好卖,银行渠道特别喜欢这种产品。有的理财机构为了迎合渠道需求,特意推出此类产品,也会为自家引流。但我们公司出于求稳的考虑,没有做这类产品”。
打榜产品的神秘操作
谈及打榜产品的具体做法,有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新发产品时,理财机构会控制产品规模,有时渠道端也会帮忙锁定额度。规模小就好做收益,机构将高收益率的优先股、快要到期且收益率比较高的存款和信用债等资产放进去,拉高理财产品收益率。等收益率上来就放开申购额度。由于产品历史业绩好,渠道端自然愿意推荐。但这种高收益率难以长期持续。”
此外,也有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有些理财机构会借助信托计划短暂拉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信托计划有侧袋机制,有些理财机构以信托为通道,将超额收益划入信托计划形成侧袋。前段时间,债券市场表现不错,部分机构积累了一些超额收益,会把这些收益通过信托计划调节给打榜产品”。
谈及打榜的目的,另一家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现在渠道端在推荐理财产品时做法都比较透明,部分银行会将同类型的代销理财产品放在一起,按照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哪只产品收益率高就放在前面推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榜’。比如,一款理财产品正常做,收益率始终都是2%左右,可能一直打不了榜。但如果前期收益率超3%,后期掉到1%左右,那么就有可能打榜,登上银行App的推荐首页。”
“一切都是为了上量,现在理财机构都在卷规模,产品好卖才是硬道理。”谈及理财机构做高收益率的动力,不少银行及银行理财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来自提高产品规模、增加市场份额的执念。有银行资管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有些理财机构推出几款打榜产品,在多家银行销售,从而给客户留下该机构产品收益率较高的印象,吸引更多客户,这有利于旗下理财产品的销售。
“谁拥有更多客户,谁的话语权就更强。”中金公司研报认为,理财公司仅拥有少量的直销客户,大多数理财产品投资者是银行的客户。银行也希望能够优选全市场的理财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因而,在产品销售过程中,银行渠道的话语权往往更强,会对准入产品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
2024年理财行业产品增量主要集中于短期限固收类理财产品,长期限理财产品和多资产理财产品发行较少。而债市利率持续下行,也让固收类理财产品更加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上述因素共同导致理财产品竞争加剧,理财规模增长动能难以延续,从而滋生了部分理财机构的打榜行为,以期产品能够获得银行渠道和投资者的青睐。
破解产品同质化难题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看来,在低利率环境延续、存款“手工补息”被叫停以及债市走牛等因素推动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容量显著提升。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截至2024年12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2024年初增长11.75%。
田轩表示,对标资产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银行理财市场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具体而言,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权益类产品占比过低。二是市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为保持市场竞争力,理财机构降低产品费率和起购门槛,增大了其降本增效提质的难度。三是监管容忍度和颗粒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银行理财资金参与权益类投资仍受到一些限制,各类估值平滑机制面临整改压力。
一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备受市场诟病。有理财公司人士告诉记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现管类理财等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收益率差距小,所以会有理财机构采用非常规手段来吸引客户。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极为重要,一些银行理财公司正围绕投资策略、产品形态等维度加大创新力度,抓紧研究指数型权益类理财产品。
近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举措。业内人士表示,对银行理财公司而言,其布局权益市场面临投研能力有限、客户接受度不高等问题。未来银行理财公司将加大多资产产品创设和布局力度,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加快理财资金入市步伐。
光大理财表示,未来将研究发行“+定增策略”的长期限(18个月以上)公募类“固收+”理财产品,通过产品扩容满足更多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需求。同时,锁价定增项目具备更优的沟通时效和更强的信息透明度,光大理财也将积极丰富阳光紫、阳光蓝产品体系,探索通过私募专项产品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未来,银行理财市场需进一步瞄准‘量价双优’的结构性改革求效益,持续增强市场韧性,发挥更为强大的资产稳定器作用。”田轩认为,银行理财机构应优化产品结构,拓展营销渠道。开发多元化理财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同时,拓宽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作用,推动业务管理模式变革。
此外,田轩认为,银行理财机构应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提升投资能力。进一步加强银行理财机构的投资能力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调整多元化投资策略等方式,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同时分散风险。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9-66535-0.html理财市场的“打榜”游戏:高收益率仅是昙花一现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