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姜申涛 通讯员 彭晓 王品择 报道
“以青春之犁深耕沃土,以传媒之光点亮乡村。”7月9日,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肥城市汶阳镇拉开帷幕。实践团学生代表鞠文坤在出征仪式上表态发言,表达了青年学子扎根乡村、助力振兴的坚定信念。六天时间,实践团奔赴泰安市肥城市汶阳镇、安驾庄镇等地,聚焦衣耕文化传承、智慧农业创新与红色文旅融合,以专业之力、文化之魂、青春之志,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溯源农耕,点燃“青智慧”
“汶阳田是农耕文明的瑰宝,青年学子应以知识为犁,深耕沃土,守护文化根脉。”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通过“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深入挖掘汶阳田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实践团先后走访汶阳镇西徐村、汪城宫村、砖舍村、西南庄村等地,调研古村落、村史馆及农耕文化展示中心,探寻二十四节气、传统农具与家族文化的传承脉络;在非遗传承人张衍洪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烙画艺术的匠心独运,探索“非遗+文创”的创新路径;在汶阳田农耕文化展示中心,队员们从“天·地·人”主题展区中体悟古今交融的农耕智慧,记录“汶阳酥梨”“河岔口鸭蛋”等特色农产品的振兴故事。通过调研,实践团不仅收集了大量鲜活案例,还以短视频、图文推送等形式传播汶阳田的文化魅力,助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
科技赋能,激发“青动能”
科技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实践团深入安驾庄镇洼里村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实地调研“无人农场”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见证零散土地整合为规模良田的蝶变,感受无人机巡查、自动化播种带来的农业革命。调研显示,洼里村通过土地流转与技术升级,亩均年收益超1000元,村集体年收入增加400余万元,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为破解乡村劳动力外流难题提供了范例。同时在颜子村农业公司,实践团探访了蓝麦、紫麦等特色粮食品种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了解全流程机械化生产如何助力农产品增值,打开富民增收新通道。此外,汶阳镇砖舍拦河闸也通过现代技术优化水资源配置,每年为8000公顷农田提供稳定灌溉,以科技手段筑牢农业生产根基。实践团以传媒专业为依托,拍摄短视频和宣传短片,记录科技兴农的创新实践,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水利工程”“南茶北移”“煎饼产业园”等特色项目,生动展现科技赋能下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助力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
学思践悟,点燃“青活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躬行实践见真章。”实践团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深入红色文旅与民俗文化场馆,汲取人文精神滋养,激发青春担当。在马家埠红色文化博物馆,队员们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农耕文化孕育的勤劳智慧与革命精神的交融;在冯家楼村,调研“四个一”模式如何以“一块田”聚民心、“一顿饭”暖民生、“一碗菜”树新风、“一壶茶”解民忧,探索党建引领的乡村振兴路径;在马埠村民俗博物馆,体验民俗表演与红色教育的融合,感受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驻村期间,实践团与村党支部书记深入交流,围绕土地整合、非遗传承、劳动力回流等课题开展研讨,将所学所思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汶阳田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年方案。 “汶水溯源·青衿护耕”社会实践团用六天的时光,以青春的脚步丈量汶阳沃土,以传媒的力量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从古村落的石板路到智慧农业的无人农场,从非遗烙画的匠心传承到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实践团以学促干,以干促学,深刻体悟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未来,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继续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己任,组织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基层,用青春智慧为汶阳田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添亮色,为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贡献力量!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280-0.html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汶水溯源·青衿护耕”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