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琦主持设计的大运河宋代桥梁遗址保护设施及展示工程(宋代桥梁遗址博物馆)初见雏形,其首次采用了桥梁技术悬索结构,主体结构近似于船桅杆,令人眼前一亮。
大运河宋代桥梁遗址位于安徽濉溪县境内,基坑长53米,宽40米,1999年首次被考古发掘,2014年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是在整个大运河沿线发现的唯一的宋代桥梁和码头遗址,在此考古发掘了唐宋时期的沉船和一大批珍贵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
2019年,周琦团队开启了对该桥梁遗址的保护设施及展示工程。经过两年多的详细勘察、研究与设计,团队从六轮不同方案中最终选定了对遗址影响最小、能够充分阐释其风貌的保护设施建筑设计方案。
该方案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桥梁技术的悬索结构以保护遗址。团队在遗址北侧做了四组桩基础,用全钢悬索结构形成50米乘80米的无柱巨型空间以覆盖遗址。该技术对博物馆的设计、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上的综合学科实力、学科优势,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一年多,该遗址保护设施的主体结构目前已经完工。
据介绍,整个建筑造型完全来源于悬索结构技术,根据结构材料及本身受力性能的特点所形成,同时也隐喻宋代时期船的形式,由桅杆和船体形成一个富有动感、生机勃勃又具有现代感的建筑形式。
该方案重点突出了节能生态的建筑学主题。遗址博物馆作为远离都市的项目,日常维护需要充分考虑节能因素。团队将博物馆整个倾斜屋面全部覆盖太阳能发电板,这些太阳能板经过特别设计和制作,将其作为屋面瓦结构,不仅能防雨、保温、隔热,还能作为优质电源。经计算,博物馆目前的太阳能发电量能够基本满足其日常能耗需要,加上其余的保温节能和自然采光通风设计,成为一个基本零能耗的建筑。
采用数字化裸眼3D技术是该方案的一大亮点。由于遗址本身需要得到最大的保护,最大程度减少干预,不能对其进行任何触碰,因此团队采用数字化裸眼3D技术进行遗址展示。该数字化技术能展示1000年前富有烟火气的场景:运河上的桥梁、码头,来来往往的船帆,熙熙攘攘的人群等,给观众以穿越到千年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又对遗址本身进行了最大的保护。
据悉,大运河宋代桥梁遗址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完工、明年初建成对外开放。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6451-0.html东南大学团队助力宋代桥梁遗址保护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西湖大学团队发现新型螺旋铁电结构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