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又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虽然体型不大,却是一种噬力惊人、脾气凶猛的顶级捕食者。《自然·生态与演化》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传染性癌症正在导致袋獾出现种群衰退,且可能影响了次级捕食者物种——斑尾袋鼬的遗传演化。
顶级捕食者的种群衰退在生态学上具有级联效应。其中一个影响是减少竞争,并使生态系统中的次级中等捕食者(也称中级捕食者)的活动增加。袋獾种群数量正因为可传染的袋獾面部肿瘤病(DFTD)而减少(DFTD是一类罕见的传染性癌症)。
该病1996年在澳大利亚首次报告。在接下来的10年中,该病使塔斯马尼亚州野生袋獾数量大幅减少。研究人员发现,袋獾群体数量估计减少了20%至50%,被感染的群体在12—18个月内的死亡率达100%。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普尔曼分校研究团队此次调查了袋獾种群衰退是否影响到另一物种——袋鼬的演化进程。他们采集了跨越15代的345只袋鼬的基因组标记数据,试图发现与DFTD流行率和地理位置差异相关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证据。研究团队发现了袋鼬整体上基因流动下降和种群结构增加的证据,这可能是因为竞争减少所致。最后,证据表明,存在与DFTD流行率和袋獾种群密度差异相关的对肌肉发育、运动和摄食行为的基因选择。他们指出,这些性状可能参与了袋鼬和袋獾之间的竞争,从而在袋獾数量减少时产生不同的选择。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群体景观基因组学”方法,或能普遍用于进一步理解全球捕食者种群衰退的演化学结果。
袋獾又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虽然体型不大,却是一种噬力惊人、脾气凶猛的顶级捕食者。《自然·生态与演化》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一种传染性癌症正在导致袋獾出现种群衰退,且可能影响了次级捕食者物种——斑尾袋鼬的遗传演化。
顶级捕食者的种群衰退在生态学上具有级联效应。其中一个影响是减少竞争,并使生态系统中的次级中等捕食者(也称中级捕食者)的活动增加。袋獾种群数量正因为可传染的袋獾面部肿瘤病(DFTD)而减少(DFTD是一类罕见的传染性癌症)。
该病1996年在澳大利亚首次报告。在接下来的10年中,该病使塔斯马尼亚州野生袋獾数量大幅减少。研究人员发现,袋獾群体数量估计减少了20%至50%,被感染的群体在12—18个月内的死亡率达100%。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普尔曼分校研究团队此次调查了袋獾种群衰退是否影响到另一物种——袋鼬的演化进程。他们采集了跨越15代的345只袋鼬的基因组标记数据,试图发现与DFTD流行率和地理位置差异相关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证据。研究团队发现了袋鼬整体上基因流动下降和种群结构增加的证据,这可能是因为竞争减少所致。最后,证据表明,存在与DFTD流行率和袋獾种群密度差异相关的对肌肉发育、运动和摄食行为的基因选择。他们指出,这些性状可能参与了袋鼬和袋獾之间的竞争,从而在袋獾数量减少时产生不同的选择。
此次研究中使用的“群体景观基因组学”方法,或能普遍用于进一步理解全球捕食者种群衰退的演化学结果。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2-811-0.html罕见传染性癌症在“小恶魔”中流行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上一篇:每升瓶装水约含24万个塑料微粒
下一篇:大量系外行星可能会下“钻石雨”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