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兆荣 讲述 卢梓璇 整理
感谢玉雷兄邀请我参加玉文化与华夏文明高端论坛系列活动(11)“《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活动,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感谢各位专家睿智的发言,让我深受启发。冯先生让我做一个“托底”的发言,那么我尝试将各位的智慧串联起来,谈谈《禹王书》的文化价值。
冯先生的书叫《禹王书》,我们首先来解析“王”字的内涵。“王”字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间贯通的是人,这个字凝聚着中华民族“天地人三才”的核心智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贡献最简明扼要的表达。这种智慧在文明初期体现为“王巫同构”——最早的王者既是部族领袖,也是沟通天地的巫师。当王者手持树叶起舞为民祈雨,这绝非封建迷信,而是维系天人和谐的伟大实践。这与西方非友即敌的二元对立思维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天时地利人和”的智慧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接下来讲讲申字,申是国王代表人民上天入地,向天申报。比如说昨天我在讲课的时候,我说:“天呀,我们兰州好久没有下雨了,能不能下点雨呀,所以今天就下雨了。”这种巫师的行为代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来是天地人沟通的。我们中华民族巫、王、申,天地人和谐,天时地利人和可以拯救世界,十分了不起。
现在来到了神话,神话是我们中华民族天地人和谐的体现。冯玉雷先生的《禹王书》是神话吗?我们可能都有一个误解,认为神话是不存在的,其实不一定是这样。在西方history是历史,是his story,我们通常认为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神话是虚构的。关于神话与历史的辩证关系,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极具启示。在《荷马史诗》中,宙斯的老婆、美神、智慧女神打架,特洛伊王子拐走希腊人海伦,发动特洛伊战争。大家认为这是神话,但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坚信其历史真实性,通过实地考古发掘出特洛伊古城遗址。这是西方神话学的重要流派,神话就是历史。希腊人将《荷马史诗》视为神话,这提醒我们:神话往往承载着历史记忆。我们不要画地为牢地认为历史就是真实,神话就是虚构。
那么中国有没有这种故事呢?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认识有一点偏颇:中国人认为历史是真实,神话是想象。西方认为历史就是讲了一个故事,“history”就是这么来的。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的著作《历史的想象与神话的现实》打破了神话与历史的关系,它给我的启示是神话和历史二者是一个共同体,无法决然分开。
为什么讲神话?冯玉雷先生为什么要写《禹王书》呀?禹王是谁?为什么从田野到文本?冯先生的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从历史到中文的隔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写的《史记》是很了不起的,但是有人说其中很多事是不真实的。我们究竟要尊重《史记》还是质疑它?其实重要的是我们画地为牢。司马迁《史记》的价值不在于绝对真实,而在于构建了文明传承的基因谱系。
接下来讲玉石。玉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说文解字》:“玉,美石也。”玉呢,就是王怀玉,国王在腰带上佩戴一个美石,这是非常形象的。所以今天,当“玉石之路”出现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中国的玉代表什么?中国的玉从国王佩戴物到成为国家标志物,这是中华文化独特的提升。玉石作为器物、工具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识。我们通常讲“新石器”“旧石器”,可见石器曾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甚至起分隔人类发展历史的作用。刚才张进、叶淑媛两位学者提到线路问题,西北是中国最能代表中国文明史的地方,这是事实。现在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其实就是线路遗产。线是line,路是road,线路遗产,包含线和路。在这条线上,人类的历史和发展,都是通过器物展现出来,比如甘肃彩陶和石器,器物是辨识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我们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主要要有标识,那么那些器物摆在那里,不管是玉、还是石,都是人类文明的线索和判断。西北地区作为“彩陶之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彩陶、玉器、铜器等相关遗存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互相呼应。这更要求我们打破学科壁垒,《禹王书》的创作实践真正体现了人类学、历史学与文学的深度融合。
最后讲一下文学与人类学。我们经常被学科画地为牢,其实学科之间是打通的。文学和历史、文学和艺术不是完全分割的,我们要打通。比如诗歌是文学还是艺术,不能完全说清楚。我非常感动大家在表达的时候有意无意的谈到人类学,其实我们中国的学者与西方的学者有所差别:我们总体上缺少人类学知识。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如何说?人类学在西方是必读书。今天我们通过:“《禹王书》:从田野到文本”交流活动,讲出人类学,提醒我们学科要打通、落地,符合政策、有地方特色,还体现中华文明脉络。
最后必须强调,西方将人类学列为了必修学科,我们也需要精益人类学知识,更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禹王书》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重构禹王神话,更在于示范了学术研究如何扎根大地——既承载政策导向,又彰显地域特色,最终勾勒出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所以就这一点来说,对其如何赞誉都不为过。
作者简介:
彭兆荣 江西泰和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一级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MAB)中国委员会委员”,曾经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遗产专家委员会参加“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缔约国政府间特别会议”,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草案”工作。主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之一泉州“南音向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代表名录的项目工作。
卢梓璇,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玉文化》(2025春季班)学生。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4-8031-0.html玉脉交融:《禹王书》的神话重述与跨学科研究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