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小小勇气献爱心,让生命不再空白……”4月2日上午,在青年志愿者们深情的《献血者之歌》声中,大连医科大学开展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项目第十七次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在有序进行,300多名学生排起了长长队伍,填报信息、取管、采样、拍照留念,青春的脸庞洋溢着开心的笑容,采集现场充满着爱的温暖与力量。活动当天340名师生成功将自己的血样信息资料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时刻准备着延续他人生命。
大连医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医科高校,始终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价值遵循,传承着学校“由党而建、为国而生、向民而行”的红色文化基因。2004年4月,大连医科大学青年自主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白血病患者的倡议,并开展了第一次血样采集活动,20年来,在学校的大力倡导、热情鼓励、积极推进下,大医青年坚守初心 累计十七次开展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采集活动,先后有4273名同学加入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队伍中,21名志愿者成功捐献,入库志愿者数量占大连市的1/5,成功捐献数量占大连市的1/3。
在正式的采集活动开始之前,大连医科大学邀请12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校友回到母校,学校领导、大连市红十字会领导和志愿者、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专家及师生代表400余人热情迎接他们的归来,在校大学生为他们送上鲜花,寓意着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三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校友现场分享自己的捐献经历。2006年6月成为学校首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薄剑波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健康的身体,告诉师弟师妹们,捐献过程安全可靠对身体健康毫无影响;2016年成为大连市首例造血干细胞与国外患者配型成功并实现捐献的2012级学生包永乐深情地说:“这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了无私奉献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一缕阳光,一线希望。”11天前刚刚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的2012级学生潘妍竹,称自己是“最新鲜出炉”的学校第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入学当年潘妍竹就将自己的血样信息加入中华骨髓库,“没想到12年后我终于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一纸承诺,终生坚守!”这个身高1.5米、体重不足90斤的布依族女孩声音洪亮,受捐者,一个一生都不会相识相见的小女孩给潘妍竹写的几句话则打动了全场师生,“亲爱的姐姐,在我无助、绝望的时候,是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我要好好学习,也像你一样,为这个社会奉献一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薄剑波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包永乐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潘妍竹
会上,一直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的大连市红十字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宗爱玲分享了她们的志愿服务故事。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闫金松从专业的角度普及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案例和相关知识。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血液内科主任闫金松 闫金松
大连市红十字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 宗爱玲
大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万鹏飞高度评价学校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在各方面都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全市各高校树立了榜样。二十年如一日笃行不辍,大医青年为垂危的生命带去了生的希望也诠释了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
大连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万鹏飞
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佟春光代表学校向各位志愿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支持大红十字工作的各位领导致以真诚的谢意!他广大青年志愿者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医者仁心”情怀,要矢志无悔奉献,潜修“救死扶伤”本领,更要不忘医学初心,传承“医者大爱”使命。
大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 佟春光
当天的活动得到新华社客户端的报道,2小时浏览量突破一百万,网友纷纷为志愿者点赞留言,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本文链接:http://www.gihot.com/news-8-3143-0.html20年21例 大医青年用奉献点亮生命之光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